继工信部、公安部相继出手加强监管、严控智驾“夸大宣传”至今,汽车圈进入简短且收敛的“智驾冷静期”。4月23日,当广汽埃安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发布搭载10颗激光雷达的全球首辆前装L4量产车时,智驾圈又火热了起来。此次亮相的L4量产车一系列信息尤为震撼:前装量产、10颗激光雷达、2000TOPS算力、红外相机、今年就量产下线。在政策出手监管、智驾法规尚未明确的当下,广汽埃安率先打破“冷静期”以多年自研创新的硬实力往前探索,似乎想用越级智驾车推动政策的“闸门”打开。
10颗激光雷达上车,为安全下重本
目前主流车企在具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上,普遍采用的是1至3颗激光雷达的方案。即使是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新M9、尊界S800、享界S9都仅搭载4颗激光雷达。广汽埃安一台车10颗激光雷达,不仅在硬件上实现“一台埃安L4顶3台鸿蒙”,相比其他高度自动驾驶产品也优势明显。萝卜快跑采用后装改制,搭载8颗激光雷达,而谷歌Waymo第五代系统也仅有5颗激光雷达。埃安的10颗激光雷达之所以被热议,侧面再次验证了高度自动驾驶一直存在的核心矛盾:安全冗余与量产成本的平衡。
以广汽埃安10颗激光雷达为例,其中4颗是长距雷达,能探测200米的范围,6颗为补盲雷达,能实现近到10厘米的探测,可以实现360°无死角覆盖。同时,也配合红外相机,可以保障汽车在光照不足或夜晚的行车安全,在硬件层面实现极高的安全冗余,理论上可将事故率压至航空安全水平的千分之一,广汽在发布时更是提及:整体安全目标是超出普通航空水平1000倍!
然而,激光雷达是安全冗余与高量产成本并存。近年来,随着国产激光雷达多轮迭代和产业升级,产业规模优势已经显现。但据公开信息,比亚迪半导体的“流光”激光雷达成本仍在约2000元/颗,速腾聚创ADAS应用激光雷达的平均单价约为2600元。虽然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有领先同行的规模优势,可通过规模量产摊薄成本,但10颗仍是同行现阶段高不可攀的“山峰”。
如果L4在政策层面一直未开放,拥有极高安全冗余的重本投入或许无法获得足够市场回报。面对不少头部车企都不敢承担的风险与迷雾,广汽埃安的10颗激光雷达是否是场豪赌?
厂商担责:倒逼政策开闸的底气
前装量产、10颗激光雷达上车,广汽埃安通过技术冗余,基本解决用户关于高度自动驾驶的安全顾虑。在行业仍为"自动驾驶责任归属"争论不休时,广汽埃安也在发布L4车的时候亮出关键底牌——对L4级自动驾驶安全承担全责。广汽发布会的数据显示,广汽L4车型已累计运营4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00圈的超高强度测试;叠加了滴滴自动驾驶在L4技术上长达九年多的积累与1700天的安全运营记录,构建起全球罕见的"双保险"技术背书。这种以运营数据为矛、以责任承诺为盾的策略,实则是向监管层证明:当车企愿意为技术失误买单时,政策闸门的开启便有了安全阀。
此次L4车的发布,让我们看到更深层的博弈在于,目前监管加强的大背景下,广汽埃安将量产时间锚定在2025年底,选择用10颗激光雷达的硬件冗余、2000TOPS算力的决策冗余、八大系统的备份冗余,构建起足够“兜底”的防御体系。这种表现上看起来的"过度配置",本质上是将技术安全冗余转化为政策沟通筹码——当车辆安全系数达到航空标准的千倍量级,高度自动驾驶的未来推广,将面对的安全顾虑自然消解大半。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也提前实现了庞大蓝海市场的提前“占位”。
当政策迷雾尚未散去,广汽埃安的这场豪赌已展现出清晰的商业逻辑:用超前硬件在消费者市场中堆砌技术信任,用责任兜底消解监管层面的普及顾虑,用规模测试积累安全背书。正如民航客机的普及史所示,任何颠覆性交通工具的推广,都需要技术先行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双向奔赴。在L4量产倒计时启动的当下,广汽埃安看似“激进”的10颗激光雷达策略,实则是为中国自动驾驶破局探出了一条"用技术冗余换制度空间"的特殊路径。广汽埃安是否能赢得这场“豪赌”?答案已经出现在了上海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