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中小学校党组织“攀登”计划申报创建工作中,长宁区各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他们是如何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学校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作为上海市中小学校党组织“攀登”计划“特色学校”培育创建单位,依托“5243”女初党建特色品牌,持续探索“党建+”效应,积极研发“百年红心筑梦行”系列大思政课,通过校史教育、红色实践、协同育人等方式,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和女校精神。


“5243”是市三学子心中一串特别的数字。它是“吾爱市三”的谐音,也是市三女初学生电视台的“台名”,陪伴许多同学度过了多彩的校园生活。近年来,市三女初依托校园学生电视台“5243TV”的“寻访市三人”栏目,进一步开展“寻访市三人”大思政课程活动,以访谈优秀校友形式,将校友事迹转化为育人资源。此外,市三女初还积极梳理学校校史,收集校友事迹,按照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劳模工匠等系列,形成“大资源”传承市三精神。

这成为了市三女初推进党史育人、建设“百年红心筑梦行”系列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在女校百年校史中,曾涌现出无数爱国进步的师生和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我们珍贵的党史学习资源。我们希望在整理校史故事的过程中,挖掘出与市三有关的优良传统和女校精神。”市三女初党支部书记徐斐介绍道,学校立足于女校百年校史和育人传统,以“一颗红心从这里启航”为起点,通过党史、校史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在校园内,市三女初独具特色的“红色之旅”“紫色之旅”活动,则将红色精神与女校气质融入日常思政德育,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踏上校园红色之旅,除了红色场馆寻访、红色访谈等活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也是市三女初在红色育人中的一大亮点实践。2022年,市三女初政治组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烛”团队联合举行“建团百年际,学史展真情”三行诗大赛。同时语文组以《“体验学习”理论下的革命诗词项目——追忆百年党史,设计三行红诗馆》跨学科项目探索学习“四史”新路径,带领学生通过党史和中国革命诗词学习和创作,充分感悟革命文化,该项目获第三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全国案例征集三等奖。


在市三学子的校园成长历程中,优秀女性始终是指引她们自我充盈、活力成长的重要力量。在“紫色之旅”中,学校根据女生不同年龄层次的身心发展特点,邀请身边的优秀女性如校友、学生的母亲及其他亲友等,进入校园开展讲座。“你想活出怎么样的人生?”“兴趣与职业如何选择?”“怎样成为一个‘六边形’女战士?”来自优秀女性前辈们的分享,带给同学们无数关于成长的启迪。

回归思政课堂,围绕“立德树人”而展开的市三女初思政课也不是单一的知识点教学,而是通过多元的教学形式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每节思政课前,我们会鼓励学生拍摄基于课本的短视频、广播剧,并进行课前新闻播报和评论。”市三女初思政教师介绍道,通过这种形式,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挖掘关注的社会热点,思政教育以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入脑、入心,让学习更加立体化,也逐渐锻炼了多学科的创造力。


不仅如此,在市三女初“党建+大思政课”建设中,还有一群高素质的党员教师,课余之时身体力行带给同学们无限温暖。在学校党支部举行的“你的心愿,我来助力”微心愿活动中,党员教师积极听取同学们的心声。“我想办一个小小的摄影展”“我希望我的爸爸妈妈能够好好和我说话”“我希望樱花园里能挂上风铃”……这些“微心愿”总能被市三的党员教师们尽力满足。

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的助力下,市三女初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同时,也打造出具有女校特质的女性教育。市三女初表示,未来将充分利用校史资源,继续推进“百年红心筑梦行”大思政系列课程开发,建立数字化互学平台推动大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协同家校社多方力量打造具有女校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图片来源于市三女初

撰稿:何郁柠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