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今天,“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经贸档案馆、校史馆馆长赵喜玲等嘉宾,带领40余万网友进行了一场探寻“骆驼精神”的校史文化之旅。
踏入首经贸校史馆,融合校训与“一带一路”元素的浮雕装置极具视觉冲击力。“‘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正是‘骆驼精神’的核心所在。”赵喜玲点明了学校“德育为基、培育经世人才”的育人理念。
沿着校史脉络,赵喜玲以创校早期合影为引,讲述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两次接见首经贸前身的师生,鼓励开拓新中国劳动经济、劳动保护事业的往事。社会学先驱陈达在此深耕,构建劳动学科教育体系。“这些历史片段印证了首经贸人如骆驼般执着、勇担时代使命的坚定信念。”赵喜玲说。
在一张老照片前,法学院院志执行主编陈皓回溯改革开放浪潮中,首经贸学人洞察时代需求、开拓经济法新学科的历程。陈皓坦言,在整理院志史料的过程中,她仿佛触摸到当年学人艰苦创业的一个个历史瞬间,这恰是首经贸人“求实创新、经世济民”开拓意识的“骆驼精神”注脚。
赵喜玲介绍了首经贸“走出胡同办大学”的故事。她说,1988年6月到8月,学校师生携带上千吨办学设备、32万册图书,迁址到窦店。1991年6月,学校搬迁至位于丰台区花乡的新校舍上课。从枣林前街迁至丰台花乡,赵喜玲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在艰苦条件下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办学故事,以实际行动诠释“骆驼精神”。
活动现场,学生志愿讲解员袁瑞阳、罗奕穿梭展柜间,以青春视角讲述校史。罗奕细数学校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介绍学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成就。首经贸华侨学院教师李瑞芬从院训讲起,回顾海外华侨捐资办好特色学院,传承中外合作、开放共荣的时代精神。首经贸人口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李帆分享了学校在人口学领域的调研和突破。这些成果背后,是首经贸人勇担重任、博纳敏行的精神传承。
建校69年来,首经贸始终秉持校训,将“骆驼精神”融入发展血脉。赵喜玲介绍,从历史积淀到当下实践,学校传承“骆驼精神”,在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稳步前行,未来也将持续弘扬这一精神,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续写新的篇章。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旨在通过直播向社会推广高校文博资源,打造贴近青年的云思政课,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将持续邀请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馆长、负责老师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