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市电影局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创作论坛举办,法国知名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罗伯·明可夫,导演饶晓志,中国香港导演、编剧陈茂贤,导演孙海鹏和知名影评人周黎明。


中国电影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准显著提升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在致辞中谈到,当今社会正在经历消费文化的巨变,对于电影业而言这既是生存挑战,也是发展机遇。我们的信心来源于,中国的电影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准一直保持着显著提升的主基调。从去年4月至今,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项目针对76部国产影片进行调查,其中有72部达到80分以上的满意区间。这些获得观众高满意度评价的影片也被资料馆带到世界上四五十个国家的50余场境外“中国电影节”,引发了海外观众的共情。

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是全国电影创作生产最活跃的城市。去年,北京备案立项的影片达到775部,占全国四分之一;55部过亿票房的国产影片中,京产电影占三分之一,其中4部京产影片位列国产电影年度票房前十名。北京是全国最早设立政府电影专项引导基金的城市。去年年初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传递推动电影创作和产业融合的积极信号,全年资助扶持创作项目达到67部,较上年增长一倍。


如何与观众共鸣、共通很重要

在随后的圆桌对谈环节,各位嘉宾结合各自工作经历,从创作、表演、观众评价等方面出发,共同探讨如何感知时代的变迁、传递大众的心声,使电影更好地实现艺术生命与产业生态的共生共荣。

创作者们都强调了观众的核心地位——唯有当创作与观众的心灵同频共振,在情感的琴弦上奏响和鸣,艺术的真谛方能真正显现。

伊莎贝尔·于佩尔有过与多国导演合作的经历,她从这些不同导演的故事中感受到,“我饰演的是真实的人,而不是人物。我能够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些普适性。我期望我所演绎的人具有瞬时性,观众能够像在眼前看到一样真实,这是电影所擅长的。所以,我觉得电影是一种即刻的艺术。”

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罗伯·明可夫更是直言,创作者要意识到最重要的就是观众。“如何与观众共鸣、共通很重要,很多人都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看电影,他们通过电影获得知识,汲取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创造人类共通的精神图景,给观众带来情感共鸣和情感价值。”


导演饶晓志的《无名之辈》表示自己钟情于塑造小人物,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与观众产生共鸣。“在创作时,我可能自然地认为那些形象会更生动,他们就是来自我的家乡或者是我熟悉的一个个面孔。而且,我喜欢电影里的人物是有瑕疵的,我更爱不那么完美的角色。”

陈茂贤是《破·地狱》的导演、编剧,他表示,“如果能够让观众在电影里看到自己,文化差异、语言差异都不重要。只要创作者投入足够的真诚,讲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观众愿意走进导演创作的电影世界,就能够抓住他们。”


把文化符号运用好,给故事带来不一样的质感

《雄狮少年》系列导演孙海鹏表示,“在创作《雄狮少年》系列电影时,我们力争还原当地的文化、感受、气候、天空、气味等细节,恰恰是把这些东西打磨好后,让我们的作品有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力量。”

作为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的导演,明可夫高度评价了《哪吒》系列电影的表现,他将其称作一种现象,“这类电影能走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很多观众通过电影获得知识,汲取人生价值,我们必须创造更优质的人类精神情景,给观众带来情感共鸣和价值体验。”


《雄狮少年》系列电影从舞动狮头到挥拳格斗,在传统鼓点和现代音乐的交融、传统武术和现代格斗的结合、民族精神和城市奋斗的探索中,不断追寻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导演孙海鹏认为,把这些文化符号运用好,可以给故事带来不一样的质感,对于国外的观众来说,也会让他们有好奇心,看完会想了解我们的文化。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片中的地域文化,“我们不能因为是动画片就忽视了一些非常有烟火气、标志性的地域画面。恰恰是这些东西做好以后,反而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有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力量。”

“破地狱”仪式古朴有源,但它背后的精神却与现代社会对生命尊严是一致的。在中国香港出生成长的陈茂贤表示,“最开始创作《破·地狱》时是因为外婆过世,会有很多对生命的提问。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破地狱’中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现在依旧保留的还是被大家遗忘的,我想要拍出来给新一代观众看,让他们认识到有很多中国文化蕴含其中。”


希望观众不要失去电影院带来的观影“温度”

如今,电影院遭遇现代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时,罗伯·明可夫还是希望观众不要失去电影院带来的观影“温度”。“现在人们面临很多选择,比如看短视频,但是我认为看短视频有点像吃零食一样,它不是正餐。我希望年轻一代的观众可以体会到在电影院观影的美好。”

而谈及现在流行的AI技术,罗伯·明可夫震惊于AI技术的高效性,“我们也在利用这种技术,希望这种技术能够为人所用,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故事。”但他也认为,不管AI技术如何发展,电影作品中如果失去了人性部分,这将是一个悲剧。“对于电影来说,让观众喜爱这个故事,如何与观众共鸣和共情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去创造人类精神的图景,给观众带来情感的共鸣和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