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艺术张仙利艺术疗愈场互动式展览西安启幕全国巡展蓄势待发



“疗”艺术张仙利艺术疗愈场互动式展览正式开启“高熵画”艺术疗愈实践。参与者可通过15分钟创作释放压力,从混乱色块中解码潜意识,并在集体创作中体验能量共振。2025年春季将启动“高熵画疗愈之旅:从西安到世界”全国巡展,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各站均设展览与深度疗愈沙龙,西安首展作为艺术疗愈集结号率先启动。



(现场照片)

本次展览由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延河》杂志、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西安浐灞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主办,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与陕西省写意油画研究会提供学术支持,陕西省各界书画院油画艺委会、陕西当代画院、亚洲现场美术馆等机构协办,陕西日报、西安电视台媒体支持。展览期间举办了“疗艺术·张仙利艺术疗愈场”学术研讨会,汇聚美术界专家、文学界人士、媒体人、评论家、艺术投资人及美术馆馆长等。



多领域代表

学术研讨会现场



张仙利在发言中感谢了各位同仁后说:

我是一名用画笔与心灵对话的探索者,也是“高熵画自我疗愈法”的创始人。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探索十余年的课题——如何让艺术成为一剂治愈现代人焦虑的“心药”。

从自救到渡人:我的疗愈之路

年轻时,我曾深陷情绪泥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焦躁,像一团乱麻缠绕着我。直到有一天,我拿起画笔,不再追求技法与构图,而是任由色彩和线条在纸上自由流淌——这就是“高熵画”的雏形。

我亲身验证了它的力量:当我把内心混沌无序的情绪通过画笔释放,竟发现画面逐渐从杂乱转向和谐,而我的心态也随之从熵增的混乱回归熵减的平静。这种奇妙的身心同频,让我决心将这种创作方式体系化,于是有了今天的“高熵画”自我疗愈法。

“高熵画”的三个疗愈密码

解药一 自由即解药

“高熵画”不需要美术功底,一支笔、一张纸,随时随地都能开始创作。当你们放下“画得好不好”的评判,让潜意识主导双手时,那些被理性压抑的情绪就会通过线条与色彩自然流淌——这本质上是一场与自我的诚实对话。

解药二 从“熵增”到“熵减”的科学逻辑

物理学中的“熵”代表系统混乱度,而情绪同样遵循“熵变”规律。当我们将内心焦虑、抑郁等“情绪熵增”可视化于画布,并通过持续创作重建秩序,就能实现“画布熵减带动心灵熵减”的疗愈闭环。我的学生中有抑郁症患者通过三个月高频创作,用药量减少了60%,这就是艺术的科学力量。

解药三 连接宇宙的生命觉醒

当一幅高熵画完成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看似随机的笔触,竟暗含着分形几何的宇宙韵律。这不是偶然——当我们卸下社会面具回归本真,就能通过创作接通天地能量。有位企业家学员在连续创作21天后告诉我:“现在每晚看着自己的画,就像在星空下冥想。”

让疗愈走进千万人:我们的行动

有人问我:为什么执着于证明艺术的疗愈价值?我想用两个数据回答:

中国有超9500万抑郁症患者,但每10万人仅有2.1名心理治疗师;而一支画笔的成本不到10元,却能随时随地开启自我疗愈。

“高熵画”不是要取代医学,而是为人类心灵防御系统增加一道“艺术免疫屏障”。期待与在座的艺术家、文学家、媒体人、心理学家、策展人、城市文化推动者们携手,让这场“情绪熵减革命”从西安出发,温暖更多正在寻找光明的灵魂。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幅高熵画上的题字结束今天的分享:

“心若成熵,笔即是刀——破混沌,见苍穹。”



《延河》杂志社社长、诗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阎安先生

阎安认为,艺术创作和疗愈的结合需要谨慎,不能为了疗愈而削弱艺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张仙利艺术疗愈的成功之处在于,她的艺术疗愈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其艺术本身的力量。她的绘画作品超越了个人和社会的局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治愈力。

阎安呼吁未来的艺术家应该像张仙利一样,突破自我和社会的束缚,用艺术的力量去关怀和拯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西安美院油画系主任、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董文通先生

董文通发言中说:

通过“疗艺术·张仙利艺术疗愈场”展览,呈现张仙利的艺术疗愈实践成果,并探讨艺术疗愈对学院派艺术家和绘画爱好者的创作启示。

董文通强调了本次展览的学术性和社会意义,旨在通过展示张仙利的艺术疗愈实践,引发对艺术创作新方向的思考。

他呼吁更多人关注绘画对个人精神层面的影响,并探索其作为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的可能性。



当代小说家、《延河》杂志副主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奖项得主弋舟先生

弋舟以朋友的身份,表达了对张仙利艺术成就的祝贺,并分享了自己对其创作过程的见证。

他强调了张仙利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更在于其创作过程中展现出的纯粹感受力和独特方法。

他认为,要真正理解张仙利的艺术现象,必须关注其创作过程,理解其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形成过程。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刘奇伟先生

刘奇伟先生在发言中说:张仙利女士的“高熵画”让我耳目一新。

他回顾了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指出牛顿对光的研究对色彩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强调了艺术与科技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只有从历史中探索和了解艺术,才能看到艺术的本质。



中国水利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稳新先生

杨稳新认为,张仙利的艺术疗愈实践源于她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绘画的追求,与心理疗愈者的相遇是一种偶然,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

张仙利在绘画中找到了对灵魂的安慰和心灵的归属,并希望将这种艺术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杨小阳先生

杨小阳高度评价了张仙利从文学跨界到油画的创作激情,以及她在短时间内创作的大量油画作品。

他赞赏张仙利在绘画语言探索中,努力实现文学与绘画的互补与融合,并逐步建立起独特的绘画语境。

他强调艺术创作是精神层面的产物,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并肯定了张仙利不计名利、有感而发的创作态度。



陕西日报教科文副主任张军朝先生

张军朝认为张仙利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形态,体现了她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通过艺术疗愈帮助自己和他人。

他赞赏张仙利从文学到绘画的跨界创作,认为她的作品总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他强调了张仙利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并指出她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传统的写实手法,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写意化绘画语言。

张军朝强调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并赞赏张仙利通过艺术疗愈帮助他人、疗愈社会的行为。

他肯定了张仙利跨界创作的成就,并认为她的作品融合了文学和绘画的优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侯昌恒先生

侯昌恒发言中指出:

绘画与文学之间存在联系,但强调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他肯定了学院派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认可素人艺术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可能性,并以张仙利的作品为例,说明素人艺术同样可以产生出色的成果。

他特别提到张仙利的冷色调画面和蓝色系列作品,认为这些作品非常符合绘画系统的成效化,展现了她在绘画语言上的独特探索。



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副主席邵泳先生

邵泳强调“文化强国”并非虚拟概念,而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并以西安艺术创作为例,指出文化对艺术从业者的重要性。

他高度评价张仙利坚持艺术疗愈绘画,并将画面延伸为系统课程的努力,认为这种投入和付出非常可贵。



六合绘画创始人袁峰辉先生

袁峰辉认为,宗教、科学和艺术都是帮助人类更好地生活的载体。他指出,日常绘画可以净化心灵,帮助人们与自我和解,认识、完善和升华自我。

他赞赏张仙利对绘画的热爱,认为绘画是她生命的自然流淌,因此她的作品呈现出自然的效果。

他强调,自然万物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提倡的“师法自然”是将情绪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最佳的绘画状态。



《延河》杂志编辑李畑熠女士

李畑熠回顾了2023年春天代表《延河》杂志社对张仙利进行的为期半个月的访谈,并分享了张仙利磅礴而充满生命力的画作、大气的艺术家精神气象和持久的理想对她心灵的震撼。

她高度评价了张仙利的艺术成就,认为张仙利的艺术从殿堂走向人间,走向寻常百姓家,为人们带来了艺术的盛宴。



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馆长张金平先生

张金平认为,艺术疗愈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疗愈和自我治愈的过程。他分享了自己在美育学校的实践经历,通过演讲和报告帮助内心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广泛效果。

他高度评价了张仙利的艺术疗愈实践,认为艺术疗愈非常有意义,并坚定了自己继续从事美育工作的决心。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策展艺委会副主任白茜女士

白茜提到AI时代对图像艺术的冲击,但坚信艺术不会被取代,因为艺术具有独特的功能性。

她认为艺术比文字语言更加真实,因为它源于直觉,无法被粉饰或隐藏。她强调,在历史长河中,艺术留下的东西更加真实,具有永恒的价值。



陕西瀛久律师事务所主任赵红艳女士

赵红艳认为张仙利的作品具有美感,色彩运用出奇,能够从视觉上直接打动观众。

她高度评价了张仙利的艺术创作,认为她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还具有衍生价值和突破思维的价值。

赵红艳从行业价值、衍生价值和思维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张仙利作品的商业价值。她高度评价了张仙利的艺术创作,认为她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还具有衍生价值和思维价值,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艺术品经纪人郭晶晶女士

今天我看了张仙利老师的作品,我感觉我的心静下来了,每一幅作品都有不同的感受,张老师从一个文学家跨界成为艺术家,她的作品不受学院派的约束,自成一派,肆意洒脱,追寻自我的内心想法!每幅画的情感表达直达心灵深处,站在画作前,有种与时空对话之感。



策展人、陕西省写意油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胤淇先生

李胤淇指出,本次展览以“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限到无限”为脉络,构建了一个以艺术为媒介、以心灵疗愈为目的的绘画场域。

他引用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的观点,认为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疗愈手段,为人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他高度评价了张仙利的作品,认为其包容性强,具有浓浓的诗意,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诗画结合与高熵画和断崖诗等全新形式相结合。

供稿: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编辑部

编辑:孙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