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4日讯近年来,由于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交关系等多因素相关,青少年患抑郁症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引发广泛关注。为什么有些抑郁的孩子,短短半年就能恢复,而有些孩子却始终不见好转呢?作为在心理咨询行业深耕多年的指导师,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黄杰校长陪伴过上千个家庭,从中发现:孩子陷入抑郁状态,父母即便想尽办法,情况却依旧毫无起色。这背后的原因,大多是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未能真正做到与孩子共情。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与孩子共情呢?

第一种场景:当孩子情绪低落,满脸绝望地对你说“我不想活了” “活着太没意思了”。

当孩子说出这些话时,他们的内心往往被痛苦填满,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觉得自己孤立无援。这时,家长可千万别说:“你不想活了,我还不想活了呢”,或者“你可别吓唬我啊”。这些话无疑是在孩子本就脆弱的心灵上再添一把盐,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理解,甚至可能加重他们的自我否定。到底应该怎么回应呢?

正确的说法是:“我明白你的感受。其实你不是真的不想活了,你只是不想继续被抑郁所折磨。孩子,你记住,你对我而言无比重要,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你一起面对。”这样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从而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温暖的曙光。


图片与本文无关

第二种场景:当孩子说:“我不想吃饭,我不想起床,我不想出门。”

要知道,在这种时刻,抑郁症的孩子的内心其实正遭受着抑郁情绪的重重压迫,每一个日常行为对他们来说都需要耗尽全身精力。哪怕是之前习以为常的吃饭、起床和出门,如今也会变得艰难无比。此时,家长千万不能脱口而出:“那怎么能行呢?这样你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呢?”这样的回应,看似是在督促孩子积极起来,实则无意间传递出了对孩子当下状态的不接纳与指责。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痛苦没有得到理解,甚至可能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自我厌弃。

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呢?正确的做法是:用温和且充满理解的语气说:“既然现在不想做,那就不要勉强自己了。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不好受,我尊重你的选择。不管你想休息多久,我都会一直陪着你,等你感觉稍微好一些了,我们再慢慢来,不着急。”这样的回应,能够让孩子更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与包容。让他在最脆弱的时刻,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支持,从而为他逐渐走出抑郁的阴霾提供助力。

第三种场景:当抑郁的孩子对你说:“我太累了。”

其实,对这些被抑郁缠身的孩子来说,他们喊的“累”,并不是因为学习累或者干活累,而是心里太苦、太压抑了。此刻,家长千万不能说:“你一天天地要么躺着,要么坐着,有什么累的呀?学习能有多累啊?”这样的话语。家长这类的回应,完全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将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视若无睹,无异于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又撒了一把盐。这种不理解和否定,会让孩子感觉更加孤独无助,进一步加深他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正确的回应应该是怎样的呢?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和颜悦色地跟孩子讲:“我理解你的累,这种滋味可比身体上的疲惫要难受千百倍,真的太心疼你了。我要做点什么,能让你心里稍微轻松一些呢?不管你有什么想法,都跟我们讲讲,好吗?”如此回应,能够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与理解。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有人愿意与他一起面对这份痛苦,从而才能寻得一丝温暖与希望,能够为他走出抑郁注入一丝力量。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