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750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16岁“天才少年”自杀身亡,令人痛心
02、他有很多荣誉,也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03、孩子没了,父母却还不懂自我反省!
04、能不能成人成才,高逆商才是关键
他才16岁,就拿下了全国信息奥赛的第一名,人人都说他是天才!
但其实在“天才”的心里,早就压抑得想死了!
4月1号,16岁的辽宁“天才少年”于行健从高楼一跃而下。4月5号,他就读的东北育才学校发布讣告,证实于行健已经跳楼身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16岁,正是追逐梦想的大好年龄,这位“天才少年”却按下了人生退出键!
临终前,于行健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本能地喊着:“妈妈,我疼,救我。”这句话刺痛了千千万万父母的心!
本来,我们今天想接着昨天的文章,继续分享双相患者伟涛的康复经历,没打算谈于行健的自杀事件。
但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分析这件事的文章,发现都没说到重点,更加没说到根源。
所以,我们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深入分析这个事件,希望能让更多父母们吸取教训,别让类似的悲剧发生自己孩子身上!
01、16岁“天才少年”自杀身亡,令人痛心
于行健就读的东北育才学校,这是辽宁省最好的学校之一!
在这所名校里,于行健是“学神本神”,多次在竞赛中获奖:
2022年,他在信息奥赛中取得“辽宁省第三”;
2023年,他拿下了“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学成果展示大赛”总决赛第一名;
2024年,他又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第一名!
这是一个拿奖拿到手软的“天才少年”,是多少父母的“梦中情娃”!
但是,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是所谓的“天才”,也有失利的时候。
今年3月底,在辽宁省队的一次选拔赛中,于行健只拿了第10名。
据网传信息,于行健的母亲说,孩子当时非常沮丧,回到家之后把所有奖杯都锁进了柜子,整个人蜷缩在地上。
没过多久,4月1号,于行健突然跳楼自杀,抢救无效身亡!
孩子没了,伤痛最深的是父母。于行健的父亲在悲痛之际,给儿子写了一篇祭文。
于行健的祭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来有很多网友以为,于行健是因为竞赛成绩不理想,接受不了一时的失败,所以心态崩溃,决定自杀。
但看了于行健父亲写的祭文之后,我们发现,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他父母采取了极其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02、他有很多荣誉,也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于行健从小就优秀得像个神童,“别人动笔,你只用眼睛看,你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他父亲说儿子是“灵童附体”,认为儿子是个天才。
其实,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来看,大众眼中所谓的“神童”“天才”,其实是不存在的,而是后天有意地、或无意间,塑造出了高效学习的“学神”状态。
网上没有于行健的成长经历,他后天是怎么变成“天才”的,我们没法知道,也没法分析。
但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以前详细分析过。
通常来说,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学神”状态,意味着孩子对某个领域真的非常感兴趣,学得很开心、很兴奋,所以效率特别高。
但是于行健父亲的祭文里说,在最近几年,于行健不再喜欢学习,不喜欢运动,还有很多很多他不喜欢的事,“都是在为爸爸妈妈在做。”
这是怎么回事?
于行健的家人没有公开更详细的经过,但我们可以根据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来推理。
一个那么优秀、学得那么好的孩子,真的就因为最近遇到一点“小挫折”,就突然自杀吗?
在于行健很小的时候,我相信他是真心喜欢过信息学的,也是真心爱学习的。
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辅导下,他学得很不错,陆陆续续拿了一些奖,不断接受表扬和夸奖,心里很高兴。
这些表扬和夸奖又促使他更加卖力地学,希望获得更大的奖,继续得到大人和同学的夸奖。
其实在这个时候,于行健的学习心态就有点儿失衡了,他不是为了正确的目标而学,而是为了满足外界期待、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学。
而且,他拿到的奖项越厉害、越多,他就会越渴望保持完美的成绩,对他来说,既然拿过第一,那掉出前三就是个耻辱。
可是,在奥赛这条路上,要保持顶尖不是那么容易的。
大家别以为奥赛冠军真是天生的,考前随便翻翻书,考试就能拿第一。拜托,这是魔幻小说。
真正的奥赛冠军都是勤奋、汗水、泪水交织出来的。
北大的“数学天才”柳智宇就说过,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赋异禀,只是比常人更加勤奋,更加执着。说白了,就是往死里学,就是死磕。
于行健也同样如此。如果他想保持顶尖的奥赛成绩,就必须做大量的题目,接受大量的训练,再加上本来的校内学业,他的生活几乎被学习填满了!
他爱看漫画书,他喜欢探索摄影和天文学,可这统统都没有时间!他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慢慢地,于行健对学习和信息学的热爱消退了。他其实没有真正足够的内驱力。
他学得越来越痛苦,学习效率下降,但又觉得不得不学,内心非常煎熬。
那他为什么不得不学?
不想学就不学了呗,或者学得少一些,允许自己奥赛成绩稍微差一些,不行吗?难道是他父母逼他吗?
其实,不见得完全就是他父母逼迫他,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他父母对他肯定是有很高期待的,孩子连全国冠军都拿过了,孩子怎么能说不学就不学了?肯定还要再鼓励鼓励孩子,克服难关!
可是在于行健看来,这是父母给他施压,这是父母表达强烈的期许。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他觉得自己应该满足父母的愿望。
只不过,有时候于行健也会忍不住对母亲发脾气,所谓的“粗鲁地对待母亲”,其实是一种反抗,是心理创伤被激活的“激越状态”。
很多孩子小时候很听话,进入中学之后开始顶撞父母。父母以为这是“叛逆期”,没啥大不了的。
但其实,这很可能是父母早就给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已经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于行健自己也会给自己施压,逼迫自己坚持下去。他虽然学得很累,但他确实获得很多光环和夸奖。
大家都夸他是“天才”,看着他的眼神都带着仰慕,其实他非常享受这种状态。他也不舍得一下子放开这些光环和荣誉,从天之骄子跌落成平庸之辈。
就好像互联网大厂里的牛马,其实天天累成狗,压力超级大。但你让他们放弃高薪和世人羡慕的岗位?他们又不舍得。
而且,一所学校里面出了一个全国冠军,这是多大的喜事?
校长会接见他,班主任会鼓励他,竞赛老师会督促他,同学们会给他加油,甚至可能省领导都跟他见过面!
他背负了周围多数人的期待,包括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他觉得自己不能放弃,更不能失败!
所以,当于行健在选拔赛中滑落到第10名的时候,他完全接受不了,情绪崩溃了。
他心里很纠结,渴望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不甘心在竞赛中落后。他不断精神内耗,特别特别压抑。
于行健还有强迫型人格改变,在他未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之前,这会给他带来好处,让他事事力求完美。
但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之后,这反而会导致他不敢表露出痛苦,努力掩饰真实情绪,同时又不断自我施压,维持良好的形象。
而从这个角度看,于行健实际上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症”,又叫“阳光抑郁症”。
不过,如果于行健到主流精神科就诊,大夫发现他曾对母亲大发脾气的话,也很可能会把他诊断为双相障碍。这其实是过度诊断,属于我们常说的“泛双相化”。
03、孩子没了,父母却还不懂自我反省!
现在,悲剧已经无法挽回了,于行健父母痛苦欲绝、甚至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我们都可以理解,更不能指责他们。
但事实上,于行健父母到现在都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尤其是于行健的父亲。
于行健父亲说儿子是选错了世界,是这个世界容不下他,所以他终究要离去,追寻他的世界。
对于这种把责任都推给“这个世界”、用玄学来自我安慰的思维方式,我真是无语!
于行健的父亲还说“爸爸妈妈决定放手让你去寻找你的世界”;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你要死?好吧,爸爸妈妈支持你”,这是多么愚昧、无知!
我想起广州育儿博主“一得他爹”,他的儿子张一得在美国留学期间自杀离世了,“一得他爹”还说“无条件认可、接受儿子最后的这个决定。”
张一得与“一得他爹”,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个父亲都一样,都没有从孩子的悲剧中真正地反省自己,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犯的错误。
于行健的悲剧背后,还有一个很多“鸡娃”父母忽视的问题:
虽然他的智商(IQ)很高,但逆商(AQ)非常低。这一点跟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很像。
陈立人遇到困难时,完全外归因,最后愤怒地把妻子打死了。而于行健遇到困难时则内耗自己,最后承受不住巨大的痛苦,选择自杀。
陈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能跟于行健的父亲、一得他爹、还有陈立人的父亲面对面交流的话,我一定会指出他们的问题,告诉他们孩子会出事的风险!
但我知道,这很可能是白费力气。
在孩子发生悲剧之前,他们根本不觉得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问题,甚至会觉得“我那么优秀,我孩子这么优秀,能有什么问题?你才有问题!”
孩子发生悲剧,父母虽然是最可怜的,但可怜之人往往也有可恨之处,这些父母总是把责任都推给外界、甚至推给孩子!
04、能不能成人成才,高逆商才是关键
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发生了悲剧,希望那些还在盲目“鸡娃”的父母能停下来,好好思考思考:
你们现在的做法,是不是也在无意之中,正把孩子推向深渊?
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成人成才,这不是智商(IQ)说了算,而是逆商(AQ)说了算!
此图为AI生成
上面说了,“天才”并不是真的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了高效的学习状态。
那为什么有的“天才”走得很远,一生大放异彩;有的“天才”一鸣惊人,最后却悲剧收场?
有的是因为骄傲自大,止步不前,比如伤仲永;有的则是遭受困难与挫折时,不会理性积极面对,才华“夭折”。
说到底,其实都是他们缺乏真正的“高逆商”。
父母想“鸡娃”,本无可厚非,但你们不要老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不要舍本逐末!
现在都是AI时代了,新时代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你想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你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保持心态年轻,还要学会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成为“别人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