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08天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31个词条
01
前几天,看到一则帖子。
清明假期,帖主一家和朋友一家约了亲子游。
游玩后将要吃晚饭时,帖主的儿子就开始喊饿,到了吃饭的时候,饭菜一上桌儿子就开始抢着吃。
每盘菜一端上来,儿子就跟饿狼似的,马上起来夹很多菜到自己碗里,因为他,其他几个孩子也跟着抢着吃,一顿狼吞虎咽。
吃着吃着,朋友的老公突然说要讲一下餐桌礼仪。
帖主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想刚刚儿子确实失礼了,被讲一下就被讲吧。
朋友老公开始讲故事,说菜上来一盘就吃光,上两盘也吃光,后面都是空盘给服务员收走,让别人看到还以为这一桌人没点菜。
他还问帖主儿子:“你知道什么是延迟满足吗?”
帖主听着听着,就有些不舒服了,对方讲的跟她想象的餐桌礼仪完全不一样。
她一向主张面子和教养之间,选择让娃做自己,让他自己探索,这是她的教育理念。
她觉得,儿子不礼貌她也有些没面子,但是她不会选择当着大家面前讲,而是会决定私下回去再教育。
她越想越觉得心里不痛快,她说:
“我不是思想不开放,但想想心里还是不爽,请问这种情况我要怼回去吗?”
02
无一例外的,网友没觉得那位朋友哪有做错,反而是帖主,有些自以为是了。
之所以朋友会选择吃饭吃到一半突然才说起来,其实是在等待帖主自己先对儿子进行制止和管教,他也是看到帖主没反应才选择站出来。
至于帖主说回去再管教也是后话。
如果一开始对方没有对她的儿子进行管教,想必回到家帖主可能也不会特地将这件事提起,毕竟她的教育理念是“让娃做自己,让娃自己探索”。
更何况教育讲究及时性,作为家长一开始就应该教育孩子改正,但凡帖主在儿子夹菜的时候选择制止,别人也不会替她教育孩子。
就像有人说的:“在家不教好,去外面就有人教了。”
是啊,之所以有没教养的熊孩子,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有不作为的家长。
想起去年毕业季,各美术学院的一场毕业展,也暴露了很多熊孩子和家长。
家长带着孩子去欣赏展览里的作品,感受艺术的熏陶,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毕业展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无奈。
中国美术学院王梦羽的毕业作品,是一个模拟“家”的艺术布景。
景中有一桌麻将,均由黏土、纳米胶等材料,一粒麻将花费三四个小时,她与同学一起花了几个月手工制作而成。
作品一经展览,观众都很好奇,常有人伺机上手捏捏,尽管有志愿者们维护秩序,作者有时也会在现场;尽管旁边还赫然张贴着“禁止暴力破坏,损坏罚款”的标语,但也没能防住。
短短六天,一桌麻将全被观众捏得不成样。
图:@X
愤怒的作者最终无奈接受作品无法再修复的现实,她干脆把作品原来的样子打印出来粘贴在展览现场,并把自己的作品改名为《麻将·教育》,简介里写着:
“二次创作的作品,由作者和一部分观众共同完成。”
任谁看了都觉得讽刺。
我们能理解小孩子好奇心旺盛,不知轻重也在所难免。
但艺术展不是游乐场,家长作为监护人,有义务规范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发现孩子有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举动时,不加以及时制止,就是家长的失职。
有些家长甚至还“以身作则”,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熊孩子”的背后,大概真的都有着“熊家长”。
03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照妖镜”。
孩子的行为,也能看出家长的素质。
本身就不文明的家长,是教育不出文明的孩子的;品德高尚的父母也会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下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正如李玫瑾教授曾说的,在心理健康中,真正影响人的是人格。
它的来源不在于认识活动、意识现象和情绪表达等日常的积累,而来源于早年养育。
她提出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就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有父母曾问我,孩子老要跟我闹,还威胁去跳楼,怎么办啊?能怎么办呢?这是家长一直惯,惯出来的毛病。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让他知道,这事不行就是不行。不能以闹来解决问题,要学会妥协。
她举了一个例子:
如果一个孩子哭闹,你就把他抱到房间里,给他个小板凳,关上门,对他说:“要哭就哭吧,但是你是不对的。”
等孩子哭完,给个热毛巾帮他擦把脸,问他:“还哭吗?还哭我等你。”
这时候他就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
李玫瑾说,不要小看三岁说不,闹是一个很糟糕的性格问题,关乎修养。
父母所有的过度袒护、无限退让、一味纵容,都是在把孩子推向一个错误的深渊里,越陷越深。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有修养的家长,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
良好的言传身教下,并不会有什么熊孩子。
“爱子,教之以义方。”
立德方能树人,帮孩子扣好德行这粒扣子,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