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花园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批批寒门学子走出大山。
近年来,
巴东以“怎么支持都不为过”的姿态,
举全县之力,
聚全民之智,用心用情办教育,
谱写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篇章。
巴东一中
“穷”县富办教育
在“吃饭财政”的困局中,巴东县以超常规的投入机制完成了教育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1999年“普九”攻坚,在捉襟见肘的财政形势下,全县教育系统累计投入数亿元改善办学条件。
这种“超常规”投入的背后,
依靠一套精准的制度设计:
建立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机制,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创立特困生救助协会,多形式募集善款,资助贫困学子。
“十三五”以来,巴东县投资近10亿元用于教育项目建设。投资8000余万元改扩建巴东二中、三中,投资近2亿元新建神农中小学,支持民办教育投资近2亿元新建明德外国语学校。投资1亿余元全面“改薄”,基本实现“班班通”设备全覆盖。投资改善校园“三防”建设,实施“运动场改造”“护眼灯”“趴睡变躺睡”项目,护航近6万名学生健康成长。
躺睡午休
硬件建设的突飞猛进与软件提升的协同推进,构成巴东教育崛起的双轮驱动。首都援建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巴东教育同步推进的“名师工程”已培育出130余名省、州骨干教师。巴东一中成为省级示范高中,被誉为“荆楚名校”。全县通过“青蓝工程”实现教师队伍全员提升,形成“老中青”梯队式发展的良性格局。
制度创新凝结为教育优先的社会共识。巴东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实施“教育人才绿卡”政策,大力引进师范类毕业生;创设教育质量奖励基金,奖励教育功臣,激发师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力。
理念引领变革
20世纪末,巴东大力推行目标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问题,规范教学行为。21世纪初,全县初中学段开展学案导学实验研究、小学学段开展激趣导学实验研究,倡导快乐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素养。
倡导素质教育,是否摒弃应试教育?一度是教育界争议的话题。巴东教育人用实践作答:明德外国语学校创客教室的3D打印作品荣获青少年创新大赛金奖,其高考成绩实现低进高出;野三关镇初级中学以“抬起头来走路”的校训塑造学生心灵,该校以绘画为特色的非遗课程让校园充满生机,中考升学率接连刷新纪录。各学校“以素质促升学”的实际举措,印证了素质与升学的辩证统一。
野三关镇初级中学“抬起头来走路”校训
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智慧,让山区孩子与世界同步成长。光明中学的VR教室让土家少年“走进”清华园,教联体“双师课堂”使农村学生与县城孩子同享优质资源,AR技术让嫦娥奔月的神话跃然屏上。这种技术赋能使教育公平从“有学上”升级为“上好学”,山区教育实现从追赶时代到引领变革的跨越。
文化传承与创新开辟了立德树人的新境界。水布垭中小学将巴文化故事编入校本教材,沿渡河镇学生排演的堂戏登堂入室,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教育理念具象化。金果坪乡中小学组织学生常走“红军路”,感受先烈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植根学生心田,并培育出一批红领巾红色故事解说员。
精神铸就辉煌
巴东教师,用生命诠释情怀,用精神丈量责任。信陵镇实验小学教师李先龙身患肾病多年却依然坚守三尺讲台。换肾之后,他身体状态稍有好转,就回到了工作岗位。每次到武汉复查,他都是利用节假日,从来没有耽误过教育教学工作。退伍军人赵光明,致力于发展民办教育,先后创办巴东神农溪高中、明德外国语学校、光明中学,解决了近3万名学生入学难的问题,资助贫困学生3000余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原巴东一中校长谭明书,创业期间连续三年吃住在学校。
巴东县神农中小学
全县教师大力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足迹遍布159个村(社区),累计撰写家访笔记数十万字。神农中小学副校长、物理名师谭建华,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发出“跨时空教研”模式,大幅提升物理教育质量。向海艳、李雯等一批新生代教师,深钻教育业务,在省级大赛斩获佳绩。
“孩子上学,家长陪读”,是巴东的一道亮丽风景。为了孩子上学,全县近20000名家长在城镇租房,就近上班,陪伴孩子成长。家校共育编织出教育共同体的情感网络。
首都援建的教学楼与深圳捐赠的智慧教室交相辉映,特困生救助协会十年护雏行动与企业家奖学金形成接力。湖北慧芳助学基金会赞助2000万元,用于巴东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教师奖励工程、教师专业成长工程等。“星火校友”等爱心组织倾情帮扶巴东教育,教育慈善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政府围着教育转,
百姓围着孩子转,
教师围绕学生转。
以学生为圆心,
巴东画出教育最大同心圆,
共绘出教育发展的美好画卷。
| 来源 : 巴东发布
|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