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5日到3月24日,我作为驻点志愿者在成都龙泉山猛禽监测点度过了非常难忘的十天。

这是我第一次来四川,第一次在四川观鸟,第一次正式地进行较长时间的猛禽监测,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四川震撼。

01

不打无准备之仗!”

今年是龙泉山猛禽监测正式启动的第六个年头,也是龙泉山第一次对外招募驻点志愿者,以保证整个迁徙季全时段的监测。一切都已走上正轨,我来到的时候,位于凉风垭的工位旁边已立着三个标志性的牌子。


第一个,同志,你已进入猛禽监测点包围圈


第二个,普通鵟和凤头蜂鹰提示您,观猛也要有历史意识


第三个,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点,这可是一个在高德地图上可以查到的正经地标!!

听过了猛禽监测团队一路走来的故事,现在再看着它们,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朱博士那既坚定又谐谑的面容来。

成都这个迁徙猛禽监测的事情全部靠志愿者完成,凭借着精锐的人才储备、科学的管理以及众志成城的向心力,这群成都人取得了了不起的工作成绩。


成都猛禽研究的l ogo©团子

参与监测的有科班出身的职业观鸟人和鸟类研究者 面大师( 杨小农)、朱博士,还有众多来自各行各业观猛技艺非常精湛的志愿者。

为了给观猛事业 提效赋能,大伙儿把这些 身怀绝技的仁人志士分成了几个专项小组,他们是——

导师组:由面大师和朱博士坐阵,给团队全方位的技术指导、路线规划和精神支持;

战忽局:komi局座,负责每日的自媒体播报;

公众科普组:闪电,负责接洽媒体、商务和公众科普;

基建组:我们这个监测点从无到有, 基建组功不可没;

内务组:管弦,统一协调所有人事,这次驻点志愿者招募就由她来对接;

美工组:luke,管弦老师的爱人,负责各种海报的制作,他们一家三口都是观猛发烧友;

文创组: FK、团子、面大师,龙泉山的文创严重体现了四川人民的幽默和乐观,令我垂涎三尺;

雷达组:新学、 阿杜、笑笑爸、刘颖、流星等人,拥有常人难以比拟的超视力,能够裸眼捕获、跟踪远在天边的若隐若现的猛禽小点点,是所有人的指鸟明灯;

法师组: FK、luke、阿杜、清晨、土哥、何老师、满老师等人,用相机定格猛禽,方便辨识以及事后翻旧账;

数据组:笑笑爸是数据组头子,将每日的统计数据整理成漂亮的图表;

气象组:船长,提供专业气象预报。 猛禽迁徙与天气关系巨大,必须密切关注天气动态。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监测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每天早晨 8点半,只要不下雨,我们驻点志愿者就会准时上工,然后陆陆续续就有其他志愿者从面前的小土路上出现了。一般周末人会更多,满满地挤在这片弹丸之地上。


周末观猛盛况©楒婷

成都的观猛人都多厉害呢?我是领教过的。 他们用裸眼就能辨识出的猛禽,我需要拿望远镜细细观察。他们能当场在望远镜里辨识出的猛禽,我需要在相机的取景框里慢慢辨认,还有可能认错。

龙泉山有一个top gun30俱乐部,入会条件是在龙泉山监测点野外记录到有效种类达到30种(仅限日行性猛禽)。要知道截止目前龙泉山迁徙猛禽记录是32种,记录到30种需要非常高的出勤率和千锤百炼而成的观猛技能。


图源《鹰缘季会》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志愿者年鉴 五周年特辑

目前进入 top gun30的只有三个人。他们是001号luke,002号 团子,003号 楒婷。(投去敬佩的目光!!!)

而luke凭借前五年累计上山次数最多而赢得了第一届 龙泉山卷王的光荣称号。(bravo!!!)


奖杯是木工雕刻的普通鵟模型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展示一下文创组的作品了。四川人的幽默特质在文创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01

面大师设计的摸鱼鹗徽章

这只抓着一条大鱼的鹗是打工人的守护神。嘿嘿,打工人 看鸟总要 摸一点点鱼的。

(关于摸鱼观猛,请戳: )


图源《鹰缘季会》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志愿者年鉴 五周年特辑

02

团子设计的圆大头T恤

靴隼雕在龙泉山有一个 诨名叫作“圆大头”。长着圆圆的大头的它只有六根翼指,个子在乌雕之下,跟凤头蜂鹰和黑鸢差不多,拥有三种不同色型,常常会被误认为其它猛禽,造成种种冤假错案,故赐名为“圆大头”。

(关于圆大头的故事,请戳:)


图源《鹰缘季会》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志愿者年鉴 五周年特辑

03

FK设计的西部狂野风T恤

龙泉山猛禽的一个特点就是高、远、小,因此通过剪影辨别鸟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FK大师特别设计了一款西部狂野风(也可以叫‘龙卷风’)的T恤。正面精选24种具有代表性的猛禽,按照大小顺序以展翅姿势排列成螺旋形的鹰柱。背面是这些猛禽对应的名字。真的是集知识和审美为一体的高档T恤啊。

非常荣幸,作为驻点志愿者,我免费获赠了一件该T恤,穿上心里美滋滋的,倍儿有面儿。


图源《鹰缘季会》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志愿者年鉴 五周年特辑

下面的链接是FK大师讲解的龙泉山常见猛禽辨识的视频。

录制: 龙泉山猛禽小课堂|常见迁徙猛禽辨识

录制文件:https://meeting.tencent.com/crm/l70QdA7875

请一定要看哦,看了大补。我保证,你一定会被FK强迫症般的完美制图所折服。


FK的PPT截屏

02

我和牧笛差点冻死在山上

和我搭档的另一位驻点志愿者叫李牧笛,是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北京女生,前山水员工,酷爱植物。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俩来自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用同一款望远镜, 都喜欢音乐,性格都很直爽,所以相处十分愉快。


椅子一摆,记录本一挂,这就是我们的工位

我们每天的工作是,每隔半个小时,在记录本的表格里记下风速、风向、天气、温度等气象信息。持续不断地观察天空各个方向,按照半小时的时间区隔,记录下该时间段里出现的猛禽的数量和种类。

对于过于遥远以至于无法定种的猛禽,我们将其数量填写在“未识别猛禽”一栏中。在备注栏中可注明成幼、色型、行为等详细信息。

每天晚上,我们会把当天拍到的照片重新浏览一遍, 以发现错误和遗漏,对于无法定种的照片,就发到志愿者群里大家一起讨论。

最后,牧笛 把所有数据重新填写在excel表格里,发给笑笑爸和komi。笑笑爸火速制作出可视化的图表,komi火速在小红书【乱炖一颗米(观猛版)】上发布监测数据日报。



笑笑爸为了整理出当天的图表常常工作到很晚

另外,我们在观猛的间隙也需要把所有出现在监测点或者其他位点的鸟类 记录到“观鸟记录中心”小程序上,这是林鸟监测。

还有一项是 燕子监测,这里的“燕子 ”包括雀形目燕科和夜鹰目 雨燕科的鸟类。也按照猛禽监测同样的方法分时段分鸟种记录到表格上,晚上把这些数据整理好发给面大师。


认真工作的牧笛

定点迁徙猛禽监测期间也系统记录“燕”类迁徙是一个新鲜的尝试。作为同时段集群迁徙的物种,面大师试图寻找到猛禽和燕子迁徙的相关性。具体的监测方法可以看以下视频回放。

录制: 龙泉山猛禽小课堂|迁徙鸟类监测方法

录制文件:https://meeting.tencent.com/crm/2yjQZYPQe0

我刚上山的头几天一直是阴天或大雾, 白天气温只有六七度,风却刮得很大。有时还下雨,雨后 山路上 的红泥又黏又滑,很容易摔跤。我和牧笛在凉风垭的凉风中瑟瑟发抖, 手脚冰凉。最凄惨的是在这种天气下 ,猛禽的迁徙也不给力,我俩对着阴沉沉的天空望眼欲穿,连连叹气。


我和牧笛,是不是很可爱的两小只?©luke

但是由于我俩强烈的使命感, 觉得要是挂了零蛋,非常有损于龙泉山在观猛界响当当的大名,所以尽管猛禽很少,我们还是一刻也不放松,就硬看


看!就在这儿看!

硬看还是有收获的。大雾笼罩的时候,我们只能够看清西侧近处缓丘上的一排树木。经过地毯式的搜索,我们发现有些猛禽会长时间停留在树上休息。即使有猛禽飞起来,行为也会和寻常不大一样。我们目睹了普通鵟和苍鹰在树林里互相追逐打闹了半个小时才消失在视野里。还有一只普通鵟上演帽子戏法,来来回回在树林上空往返飞行三次才奔向了北方。

03

为什么是这里

趁着猛禽不多,我简单介绍一下龙泉山猛禽监测点的选址思路。

我们都知道,成都市处在成都平原的中心,她的西侧是体量庞大的西南山地,而东侧隔着一条小小的龙泉山脉就是四川盆地的川中丘陵区域。


红点所在的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即是龙泉山

猛禽自南北方向迁徙,它们的飞行需要上升气流的托举以减少能量损耗。而在一片平原中呈南北向耸起的龙泉山脉正好成为了猛禽迁徙首选的“ 快车道”。

一方面,东西向的风在遇到龙泉山后会被迫抬升形成向上的地形风。另一方面,当太阳光加热地表,山脉比平原接受 更多更集中的热辐射,形成一条向上的热气团带。

在这两种上升气流的加持下,聪明的猛禽自会御风而行。它们在一个上升气团中不断盘飞升高,然后就向前展翅滑翔,再遇到下一个上升气团时再重复这样的过程。

龙泉山的海拔虽然不高,最高处只有1050米,体量也不算大,长200多千米,最宽处10公里。但由于她恰当好处的地理位置,较高的 植被覆盖率,以及邻近市区,交通方便,住宿餐饮服务齐备等原因,已经使她成为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适合猛禽监测的风水宝地了。

而我们监测点所在的点位,高度几乎接近整条山脉的最高海拔,又处于两条山脊线的交汇处,常常能碰上猛禽在正上方飞过的场景,四周视野开阔少遮挡,简直就是观猛地点的不二之选。


站在监测点面向南方,我们左手边就是简阳,右手边是成都平原,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远处白雪皑皑的一众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古人诚不欺也。


成都平原方向


简阳方向的绵延山 丘

为了方便交流位置和计数,我们对近处的山头和标志物都进行了命名。 比如人脸山、鼻子山、红墙、尖塔、方塔、雷达站、蓝房子。甚至树也有被命名,我们身后山上有乌鹟树(这里曾经来过一树的乌鹟)、雕位(这里几次有雕落下),我和牧笛还命名了樱花谷和鵟树。


橘色圈处为樱花谷,蓝色圈则为鵟树们

04

好戏开始了!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几天的苦苦等待,在3月19日,我们终于迎来了猛禽的大爆发。

最适合观猛的天气并不是大晴天。大晴天热气流太充足,猛禽会飞得太高,不易观察。最好的天气就是这种头顶是阴天,但是阴天底下有点阳光,能微微的照见影子。


这才是观猛的好天气!

这天早上一上工,我们就进账了五只普通鵟和一只雀鹰,而且都是直直地从南往北飞过,头也不回的那种。

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上午的猛禽比较少,所以我这天上午还去了附近的长松寺遗址那儿看了一会林鸟,留牧笛和清晨老师两个人在监测点坚守。


长松寺这里的植被更加原始,鸟况更好

从下午两点开始,猛禽数量开始井喷式增长。它们列队 从东边和南边的山头由远及近飞将过来,在头顶盘旋后继续向北飞去。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三个人又要计数,又要用望远镜看,又要拍照,又要记录,有时还要用手机拍视频,精神高度集中,忙得晕头转向,完全没空在群里通报实况,大家还以为山上没啥动静呢。

最多的时候视野中同时有二十多只猛禽。之前的一拨还没飞走,又有新的猛禽一只一只不断飞升起来,两拨,甚至三拨猛禽混在一起。这时,数数和记录也变得困难。更不必说还要同时兼顾辩识和拍照。数数的人和记录的人如果对从哪只猛禽开始计数理解不一致的话更是乱作一团。真是个考验人的工作啊!

鹰柱©牧笛

只要视线离开天空一会儿,天上猛禽的种类、数量和位置就会发生变化。有时,放下镜子,再举起镜子,远处的小黑点就会消失在视野里。而旁边另外一处又会升起小黑点,怎么确定它俩是同一个还是不同的小黑点呢?也有在远处跟丢的猛禽,可能是飞进了云层,后面会突然在头顶看到一只猛禽。它们会是同一只猛禽吗?

我总是有这样令人不安的疑惑。

加上还有燕子(包括雨燕)的同步计数,双线作战,工作量完全饱和。所以当晚处理完所有数据后就很晚很累了。以下是我们在3月19日交上的优秀答卷。三人默契配合,记录318只猛禽,三只乌雕,两只短趾雕,歹!



318,最美空中走廊

之后就到了周末,山上迎来了更多的志愿者。大家在观猛的间隙,一起聊猛禽,聊器材,好不热闹。天热的时候有人搭起了遮阳的天幕,有学龄儿童带着作业一边看鸟一边写作业,大头贴带来了他那可以躺着观猛的充气沙发,阿杜帮我调整相机参数,新学老师拿着塑料袋和夹子默默地捡着垃圾……在与这帮四川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也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

05

这不是川军这是什么?

我刚到龙泉山的时候,就被眼前的景观震惊了。这座成都近郊的山脉已完全被开发利用。绿油油的山上到处都是果园、菜地和民宿。樱桃花已谢,李花将欲开放,桃花还只是小小的花骨朵。


漂亮的樱桃花

我和牧笛住在农户李大姐家。南方没有暖气,三月中旬屋子里冷得够呛。我俩全靠电热毯和小太阳获取热量,李大姐他们不用这些取暖设备。他们说都习惯了,多盖一个被子就好了。

李大姐一家都非常好客友善。李大姐今年52岁,她的婆婆今年76岁,公公80岁,平日里还在地里干活。她说他们这里的人大都很长寿,八九十岁的很多,还有活一百零几岁的。我只觉得他们身体素质真好,在这么潮湿阴冷雾气蒙蒙的环境里竟然还能如此长寿。


李大姐家的果园和菜地

我晚上穿塑料拖鞋觉得脚冷,就托李大姐下山给我买了一双棉拖鞋,却发现李大姐公婆晚上睡觉时还开着窗户。门也只是轻轻闭着,风一吹就开了,小狗跑出来又跑进去,他们还是照睡不误。

我们的监测点在一条经典的徒步路线上。上工时,我和牧笛穿着冲锋衣冻得直打颤,身边却会经过好多越野跑的人,他们穿着单衣短裤在泥泞的山坡上小步快跑,身手矫健。我不得不感叹,四川人民身体素质真好,精气神真足啊!

在我驻点期间,成都观鸟圈子里发生的几件事,让我更加见识到了川人的正义与血性,团结和勇敢,被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所折服。

今年春节期间, 有人在龙泉山的长松寺拍到了一只栗背短翅鸫。这是一种非常难见到的小鸟,生性羞涩,行踪隐蔽。但是在“老法师”们的长期投喂之下,它失去了本该有的对人类的警觉,每天都在喂食点“打卡上班”,为全国各地闻风而来的观鸟人和拍鸟人充当“模特”。与人的距离近到可以用手机拍到清晰的照片。

©笑笑爸

群里的鸟友们一致谴责这种诱拍行为,笑笑爸在现场劝说那些老法师不要再继续投喂了,还制作了视频号呼吁人们不要为了一己私欲而将鸟儿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

都江堰二王庙景区门口的大树上住了一对黄腿渔鸮准备繁殖,结果巢址被暴露之后引来大群的人围观拍摄。大家就非常担心它们的繁殖会受到影响。后来景区在那里修剪树枝,立广告牌,大家也密切关注动态,积极与景区交涉,希望不要打扰到黄腿渔鸮。

(鸟友的担心,请看 )

现在黄腿渔鸮的宝宝已经出巢,大家依然在持续地关注它们一家。

还有锦城湖公园的 小䴙䴘事件。有两位男子用弹弓打死了一只 小䴙䴘幼鸟。群友们十分愤慨,又是发文,又是联系地方媒体又是报警。最终,两名男子被公安机关传唤。

还有发生 在天府新区鹿溪河的架网捕鸟事件,群友们也是积极去到现场取 证、报警、 拆网、联系河长加强巡逻。

说起保护鸟类,缓解人鸟冲突,与伤害鸟类的行为作斗争,四川鸟友的热情和行动力令人印象深刻。

在防鸟撞方面,最早的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玻璃围挡的防鸟撞改造,以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园区内1500平方米玻璃的防鸟撞改造 ,还有最近发生的当地高速路公司对乐山沐川服务区附近的玻璃声屏障鸟撞事件的快速响应和行动。都凝聚着四川鸟友爱鸟护鸟的责任与智慧。

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从去年开始开启了鸟网项目。组织志愿者在成都市辖区各地实地调研农林渔业使用鸟网的情况,给农户赠送对鸟类更友好、颜色鲜艳的防鸟网,用以替换会伤害鸟类的粘网/雾网/捕鸟网。既减少了农户因为鸟类造成的经济损失,推进了乡村振兴,又保护了野鸟。


扫描图中二维码就可以上报你所见到的鸟网信息(包括防鸟网和粘网)

针对频发的伤害野鸟的事件,他们邀请了专业的执法人员为大家讲解普通公民遇到此类行为该如何依法行动。

看着这群一直在为了鸟儿的福利积极行动着的成都鸟友,我不禁感慨,这不是新时代的川军是什么!

他们的血管里依然流淌着祖辈们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红色血脉,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侵略和伤害。乐观又坚韧的四川鸟友们不仅把猛禽监测的事情搞成了(到4月22号为止,志愿者们已记录到61985只猛禽 )。而且他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稳固的组织凝聚力和能打胜仗的超强战斗力。

在李大姐和家人的身上,在那些跑者身上,在观鸟人身上,那种不怕苦不畏难,笑对人生积极进取,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就是新时代的川人模样!

06

开心一刻

和这帮成都鸟友在一起,我还学到了好多调皮的川味儿小话儿,说来给你们听听。

“尖”是“今天”的意思。

“哦豁儿”是“完蛋”的意思。

“丿”(读pie一声)是“拍”的意思。

“鹛”指的是“没”。

造句:哦豁儿,尖下山早了,鹛丿到下班鹞。

注释:鹞子常在黄昏时候出现,在山谷里振翅低飞,被鸟友戏称为“下班鹞”。

普通鵟要叫“老万”,因为它们数量最多,好几个一万的计数节点上都是一只普通鵟。

靴隼雕要叫“圆大头”,这个在文创那一趴有讲。

豌豆尖要说成“ 豌豆颠颠儿”,樱桃要说 成“enter”( 四川话“樱桃”与英文enter发音类似)。

哦豁儿!最近龙泉山的enter熟了,我却吃不到!

最后放送一些我拍的美图吧。


苍鹰



凤头鹰


雀鹰


乌雕


“老万 ”


“圆大头 ”


蓝眉林鸲



蓝额红尾鸲



灰翅鸫


栗背短翅鸫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2025年龙泉山观猛之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