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4月16日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拍摄的“鸟浪”。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近日,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翔集,形成壮观的“鸟浪”,引来游人观赏。近年来,鸭绿江口湿地生态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迁徙水鸟数量逐年增多。



↑这是4月16日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拍摄的“鸟浪”。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4月16日,人们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观看、拍摄“鸟浪”。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4月16日,人们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观看、拍摄“鸟浪”。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4月16日,人们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观看、拍摄“鸟浪”。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这是4月16日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拍摄的“鸟浪”。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生态瑰宝与世界名片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4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丹东市首张世界级“绿色名片”。

该栖息地位于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处黄海生态区北端,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之一。每年3月至5月,数十万只鸻鹬类水鸟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等地迁徙至俄罗斯远东和阿拉斯加等地繁殖,鸭绿江口湿地是它们北迁途中最后的停歇地和补给地。这里充沛的底栖动物和各种渔业资源,每年为20万到40万只候鸟提供关键能量补给,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发现迁徙鸟类种群数量最大的停歇地”。

最新调查显示,保护区内共监测记录到鸟类324种,其中水鸟148种、林鸟176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二级保护鸟类5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收录的受胁物种有2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名录的有32种。

为守护这一生态瑰宝,丹东市自2019年起启动申遗工作,历经4年努力,完成一系列关键工作。如今,当地林草部门多举措推进保护,包括全方位宣传、举办摄影大赛、开展自然教育、建立智慧化监测体系等,还与新西兰米兰达保护区结为姊妹保护区,开展国际合作。

随着观鸟旅游热度上涨,周边民宿生意火爆,当地正探索“湿地+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中国黄海最北部生态经济高地。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其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将不断彰显。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