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美丽乡村
春节过后,我从上海跑出来躲清静,顺便整理书稿。去年到成都大邑县新场镇参加了一个读书会活动,和主理人鹤兄相谈甚欢,知道他在镇上弄了一个明清古建的文化空间,还在几公里外的山里整了一个农家院子,就问他有没有空房间能容留我一两个月。
他欣然欢迎,只是再三强调条件一般,很一般。我说就是条件一般才好,没杂念可想,躲进小院成一统,相伴书韵与墨香。于是扛着一箱子衣服一箱子书,效仿李白的匡山十年和木心挑书上莫干山的往事,吭哧吭哧地坐着绿皮车就入了川。
在镇上待了小两个月,从朔风雨雪待到了春暖花开,书稿完成了个六七成。而多年从事投资的本能,也让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这个小镇的生活形色,思考它将有个怎样的未来。
住过一阵,融入以后,烟杂店和小吃店的老板已经认得我,邻居也会不时来约个小酒摆龙门阵,这就很容易让我生出“这也是我的地方”的感觉。然后,就会想着为其谋。
除去城市下辖的区和街道,以城郊和农村为范畴,中国有1800多个县、自治县和县级市,将近30000个乡镇。新场镇隶属于成都市大邑县,处在成都这个辐射整个大西南的强一线城市的环城经济带中,距离市区仅一小时车程,高铁半小时一班直达,从地理方位上讲其优越程度应该至少排在全国前10%。
镇子有两千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已有雏形,存留着相当多的古迹和摩崖石刻,并且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清末和民国的风貌,它还是四川面积最大的古镇,被称为“最后的川西坝子”,是国家4A级的景区,从文旅资源的底子上讲也应该在全国前10%甚至排名更高。
那么小镇的现状如何呢?成都的人均GDP超过10万元(2022年),大邑县是6.5万元,而新场镇大约是4~6万元。和江浙那些人均GDP超过20万元的强镇不能比,即便是和全国乡镇3~5万元的中位数相比,它的整体排名也不过只在前30%~50%的身位。
看着全国千强镇的名单,以工业、资源和制造业为核心的占了六七成,工业制造业乡镇如昆山玉山、东莞长安、苏州盛泽等,资源乡镇如陕西神木;以服务业为核心的,包括商贸、地产、金融、旅游产业,在榜单上占四分之一强,如搞商贸的浙江义乌佛堂、搞文旅的云南腾冲和顺;而保持农业底色的,哪怕是高效农业和特色种植,也只有不到5%的比例。
而且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所谓农业和文旅业乡镇仍然是靠资源吃饭,某某山的茶、某某区的果、某个香火鼎盛的庙宇道观,都是属于靠老祖宗的遗产吃饭,所谓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其中并不起多大作用。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制造业和特有的资源,就没有机会去赚取外地乃至全国的钱,而单靠本土和周边地区,乡镇是很难发达的。
新场古镇就基本没有工业和制造业的经济,文旅和农产品就是两个主要支柱,而这两个支柱都没有达到大IP的程度。要说文旅资源,本地其实有不少,但是和都江堰、乐山、青城峨眉相比,显然还不够看,连我那几个在成都的朋友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它的知名度可想而知。
在艳阳高照的日子里,镇子上也会挤满旅游人群,也是以成都本地人为主;可是在工作日,哪怕是节假日一旦遇上阴雨,人迹也是无比萧条。而说到农产品,本地有非常绿色的蔬菜水果,山里还有野菜和药材,问题是缺少品牌建设,也缺少加工、包装乃至整个供应链。
从新场往西百里,就是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那个西岭雪山,雪山有优质水,正在打造商业品牌;和新场一水之隔,就是司马相如搭讪了卓文君的邛崃,曾经是全国著名的基酒生产地。
新场本地除了药师岩隋唐摩崖石刻、川王宫以及周边的鹤鸣山道教发源地、汉传佛教第一站的开化寺、花水湾温泉等旅游资源外,还有仍然保留着的千年传统赶集习俗,每逢2、4、7、10,附近山区的农民和百姓都会挑着箩筐、背着背篓来这里赶集,因此也有人称新场是一场“南方丝绸之路上千年不散的集市”。
所以,新场有故事可以说,也有资源可以打造。其实深入挖掘一下,全国许多乡镇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可是为什么都在那些陈旧的调性里逐渐沉默老去呢?
关键是人!!!
办厂办公司要人,做网络推广做线上营销要人,发掘打造这些商业元素也要人,而且最好是年轻人。但是乡镇里没有年轻人。
我在古镇上住了快两个月,除了游客,基本上一个年轻人也没有见过。这里最多的是老人,晒着蕻菜,坐在街边发呆、唠嗑。开店的、做生意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年,守成而已,创意不足。
镇里的公务员、水电煤公司职员,倒是有一些年轻人,不过我想要不是为了这个编制,可能他们也不会在这里吧。年轻人去哪里了?大城市。
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乡镇和农村抽走了大量的年轻人,只有离开这里才有更好、更快的机会。而如果没有年轻人,乡镇就没有新生,无论镇里的领导或年轻公务员们有什么设想,都落不了地。
但是我在镇上却见了许多外地人。有艺术家,有导演,在镇上弄了个工作室,住了下来。有个北京的大哥,把工作换到了成都,带着家人在镇子边的山里租了个院子,花了不少钱捣饬一新,准备养老。
有个老家成都的大姐,在广东打拼了多年,带着老公和闺蜜一家都在镇上定居,而且很快和其他几家旅居此地的朋友打成了一片,组团安居。而祖籍东北的鹤兄,就在镇上弄他的木心读书会,吸引了全国的读者来这里和他谈文论道。
为什么镇上吸引不了年轻人回来,却能让这些外地中年人乐于安居?山水美好,食物新鲜绿色,生活成本低,安静无事,岁月如流水散文。他们大多数看过了世界,也多少有些积蓄,因此有意愿也有能力选择镇上的生活。
而这帮人是不是就真的啥也不想干了?其实也未必。他们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样的干法,那种在大城市、在商海里的内卷拼杀,如果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其实也还愿意行动一下的。
例如,乡镇里的小小商机。他们有经商的经验,丰富的眼界,也有一定的启动性资金,对于许多乡镇来说,能吸引到这群大城市半退休的中年,可能就是一个改变的契机。
他们可能会做一些在古镇上显得不太一样的事情,而在大城市里其实并不出奇。例如有位咖啡师因为对文学的爱好而认同了鹤兄,来镇上换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于是在一座百年古建里出现了一台复古咖啡机,每天出品新鲜烘焙的埃塞俄比亚咖啡。
当这些不太一样的事情一点点多起来,可能年轻人们也会在未来选择回来,毕竟在大城市工作越来越难找,收入支出的性价比也不高。而在这里,一万块钱可以租一个简装的院子,有七八个房间,两万块钱可以租一个不小的铺子,对,不是月租、都是年租金!
这样就算每个月只能赚几千块钱,但是这里买二十块钱的菜,一个人三天都吃不完啊。
这样的生活不香吗?
有人说,也就你这种城里人看着香,咱们都是从这里出去的,从小过的就是这种日子,有什么好的?
不一样。
如果一个年轻人从乡镇出去以后,既没有成功融入大城市的生活,而回头看着自己成长的乡镇也没看出什么新意来,那么这样出去是完全失败的。
出去是为了给自己更新视野和思路,要不你就适应并扎根城市,要不就要找到让故乡变得不同的方法。
年轻人不愿意回乡镇,还常见三个理由。
第一项,是没有恋爱可谈、没有结婚对象,就算结婚了也不想将来的孩子重复自己曾经的成长过程。
第二项,没有文化氛围,没有生活情趣,老年人打打麻将能耐寂寞,年轻人可不想待在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荒漠里。
第三项,没有未来预期,没有发展机会,人生被乡镇安上了一个死死的天花板。
这些的确都是现实问题,但是那些年轻的乡镇干部们、那些跑去乡镇生活的城市老炮儿们都让许多问题看到了些许光亮。
而且有一条:人生从来不会准备好所有的条件再来八抬大轿地请你。凡事先看自己的初心,再看自己的能力,最后看未来的趋势,看好了就去做。
当一个人有了愿心并且践行时,许多助力会悄悄地出现,而许多问题也会逐渐被解决。
以新场这个两千年的古镇来说,就有许多文章可以做。商业和贸易可以搞,当地的血旺、麻油鸭还有黑豆花,如果能有工业包装、品牌建设和网络营销的加持,先不要去想什么大连锁和上市那种事,就说做个百万千万级的产品不是难事。
其他农产品、酒类以及蔬果,也都可以操作。文旅也可以搞,但首先是要打造和推广出一个醒目而有吸引力的标签、一个整体的概念,每年有几千万来成都旅游的游客,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会选择这一站,哪怕成都本地人都只不过是知道了这里而已,然后两三年才来一次,本地的文旅收益都已经可以上几个台阶了。
另外,养老、旅居也都可以做成一个小产业,只要聚到了人,就聚到了财、聚到了商机。
尤其是在经济的下行期,县城乃至乡镇其实比大城市更有机会,因为生活成本低,历史负担小,试错成本也小,而且下行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也较低。这和改革开放初期乡镇办企业搞脱贫要先于大城市发生变革是一样的道理。
新场只是一个全国中等略偏上的乡镇,如果它可以迎来春天,那么千万个乡镇都会有自己的新的未来。而乡镇经济的稳定以及发展,或许也是整体经济解决新投资和大消费问题的出路之一。
No.6321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捷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