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照(中)正在调处一起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从扎根幼教到成为湘潭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首席调解员,谭照完成了一场跨越教育与法律领域的人生转型。
她独创“三三工作法”,凭借专业素养精准把握法理与情感的平衡点,成功守护4364个家庭,调和1698对夫妻,避免900多个孩子因家庭破碎陷入困境。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学雷锋岗位标兵”…… 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荣誉不仅见证着她的坚守与付出,更是对她“每挽救一个家庭,就可能改写一个孩子的命运”这一初心的最好诠释。
从教室到调解室
用心理学打开千千结
4月10日,在湘潭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47岁的谭照向记者介绍了她调解的第一个婚姻家事案例:一位保险公司女业务员因夜间外出应酬,被丈夫怀疑不忠闹离婚。男方因电话中听到男人声音、妻子常与他人打麻将产生猜忌,执意离婚。她以两人白手起家的过往、孩子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双方回忆对方的好,最终夫妻回忆起彼此温情,打消离婚念头,重归于好。
案例的调处成功,坚定了谭照的信心。那是2014年下半年,这个时间节点,也铭刻着她人生的重大转折。
此前14年,作为幼儿园创办者,她在教案本上记下过无数特殊案例:某个乖巧的女孩因父母争吵突然成绩暴降,某个活泼的男孩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
“许多‘问题学生’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谭照说,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画面,推动她在2015年拿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彼时,刚成立的湘潭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正缺专业人才。深耕幼儿教育领域10余年,对婚姻家庭矛盾有着敏锐洞察力,又拥有心理学专业资质的谭照,受邀成为志愿调解员走进调解室,也走进了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2016年4月,花石地区一对二婚夫妻满面怒容地闯入调解室,言辞激烈地要求办理离婚。
谭照接手此案后,凭借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功底,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式沟通,敏锐捕捉到二人眼神与言语中若隐若现的不舍。
原来,这对夫妻只是复杂的婆媳矛盾如荆棘般缠绕,将婚姻逼至悬崖边缘,实际上彼此心底仍存爱意。考虑到他们膝下尚有年幼的女儿与儿子,谭照决定用专业力量守护这个家庭。
她先后5次对夫妻双方进行深度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视内心的情绪与需求;又借助互动游戏的情感重建技巧,帮助二人从记忆深处挖掘对方的闪光点。
随着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剑拔弩张的氛围渐渐消融,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最终,这对夫妻相拥而泣,带着重燃的希望携手回家。
为巩固调解成果,谭照坚持定期回访,多次驱车60多公里前往这对夫妻家中,密切关注家庭关系的动态变化。
这些年来,这个会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对话的幼儿教师,将教育者的敏锐转化为调解员的智慧,带着她的调解团队,使得1698对夫妻放下争执与隔阂,重牵彼此的手重拾往日温暖,为无数孩子守住了完整的成长港湾。
独创“三三工作法”
在法理与情感间寻找平衡点
“每挽救一个家庭,就可能改写一个孩子的命运。”这句话,成为她跨越教育、心理与法律三重领域的初心。
2024年8月,一位神色憔悴的女士为摆脱婚姻寻求帮助。
谭照与这位女士深入交谈得知,她是全职主妇,育有一双儿女,女儿读高中、儿子上小学。丈夫目前从事货运工作,今年上半年结束一年服刑期回家。起初温柔的丈夫,不久后常因琐事争吵,甚至动手。女儿因父亲影响成绩下滑、出现抑郁倾向,儿子也因父母争吵变得怯懦不安,这让这位女士决心离婚,带孩子重寻希望。
在这位女士断断续续的叙述中,谭照发现夫妻之间仍存在感情纽带,家庭关系并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她一方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双方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其责任意识与法治观念;另一方面,围绕“家庭和谐需要共同经营”的核心,耐心引导双方重新审视婚姻关系。
在调解过程中,她还发现女方深埋心底的自卑情结,带领团队多次家访跟进,并为其量身定制三次公益心理疏导。
女方逐渐卸下心理防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男方也学会用行动表达爱意。最后一次离开调解室时,二人十指紧扣,这个家庭正在走出阴霾。
调前注重听、察、看,调中注重情、理、法,调后注重访、帮、暖,她将真心、细心、耐心贯穿调解全流程,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三工作法”,尽可能地全方位守护每个前来寻求帮助的家庭。
但也不是所有的家庭矛盾都能调和。“对于存在严重暴力伤害、违法犯罪行为,或是一方诉求违背公序良俗的案例坚决不调,绝不能做无原则的‘和事佬’。”谭照始终坚守专业底线与伦理准则,在她看来,调解不是简单的“劝和不劝分”,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尊重当事人意愿,也守护公平正义。对于那些无法调和的矛盾,她果断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以理性与专业为每段关系画上负责任的句点。
2014年至今,她所在的湘潭县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接受婚姻家庭、心理咨询4364人次,调解纠纷3264起,调和1698起,调和率52.1%,避免了900多个孩子成为单亲儿童。
多重身份的公益版图
儿童青少年的“心灵摆渡人”
实际上,这份对受助家庭与孩子的深切关怀,早就体现在谭照的幼教事业中。
14年办园生涯里,她为特困家庭减免保育费达17万元。那些因家庭变故而突然叛逆的身影,让她深刻认识到原生家庭对成长的深远影响。
为此,她自费赴上海、北京等地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经常带着团队走进山区,蹲在村头与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话家常。
2017年,她牵头成立湘潭县心理咨询师协会,带领团队走进106所城乡学校,开展公益心理讲座和团体辅导课1067场,累计个案咨询1800余人次。
谭照始终记得2018年的那天,湘潭县一中高三女生因父母离异陷入至暗时刻:曾经稳居班级前列的她,成绩直线下滑,升学前景成巨大问号。
一直无法解开心结的女生拨通了谭照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里,谭照像守护自家孩子般,用温柔而坚定的话语一次次耐心倾听与悉心疏导。
半年后的一天,女生推开谭照办公室的门扑进她怀中:“谭阿姨,我可以叫你妈妈吗?”那一刻,谭照紧紧拥住这个缺爱的孩子,泪水夺眶而出。时光流转,在谭照持续的陪伴与引导下,女孩终于走出家庭变故的阴影。
“谭阿姨,我考上一本了!”女生第一时间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到谭照办公室,并拿出一盒蛋糕说,“阿姨,我只有30块钱,知道您喜欢吃蛋糕就买了它,谢谢您对我的帮助。”
“这是世界上最甜的蛋糕。”谭照笑着对记者说。
这样温暖的故事,在谭照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
2012年当选政协委员后,谭照将调解室里的人生百态与真实诉求转化为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援助、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等方面的20余份提案。
记者手记
万家灯火里的守夜人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谭照分享了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故事:易俗河镇那对曾经剑拔弩张的夫妻,如今在村口偶遇时,能心平气和地点头致意;花石镇经历风雨的二婚夫妇,特意打来电话分享家庭和睦的喜悦……这些看似平常的点滴,却是她用无数个日夜换来的成果。自投身调解事业以来,她已成功守护了4364个家庭,让濒临破碎的关系重获新生。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自我沉淀。多年来,谭照雷打不动地保持着每日三小时以上的学习习惯。她潜心钻研民法典、人民调解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10余部法律法规,深入研读《积极心理学》等专业著作,还系统整理了多位资深调解员的实践经验,撰写了3万余字学习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的思考与感悟。
“调解员必须做终身学习者。”谭照言语坚定,正是这份对专业的执着追求,让她在调解工作中始终游刃有余。
在谭照看来,每一次调解都是点亮家庭希望的过程。这位守护万家灯火的“守夜人”,依然在调解室中等待着下一个需要她缝合的故事,用专业与温情,继续书写属于她的调解篇章。
来源:湖南法治报(文/全媒体记者 罗霞)
一审:米露嘉
二审:陈佳婧
三审:杨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