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小麦“一喷三防”的关键时期。“一喷三防”为小麦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从准确把握施药时间,到科学选择药剂配方,再到规范施药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说一说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一、什么是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次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的混配溶液,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的三重目标。这一技术可促进小麦籽粒灌浆,延长功能叶寿命,是保障小麦稳产增产的关键。
二、“一喷三防”的防控对象
(1)病害:危害小麦的病害,主要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其中堪称扬花期的头号杀手,一旦爆发,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条锈病在西北麦区是重点防范对象;白粉病在高湿环境下容易高发;纹枯病则主要危害小麦基部。这些病害一旦流行,会大幅降低小麦产量。
(2)虫害:为害小麦的害虫,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其中麦穗蚜通常在小麦抽穗后爆发;吸浆虫隐蔽性强,不易察觉;红蜘蛛在干旱年份猖獗,大量吸食小麦汁液,阻碍小麦生长。
(3)自然灾害:除了病虫害,自然灾害也会直接给小麦的产量带来威胁,尤其是干热风,多在灌浆期出现,高温低湿的环境会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4-5克,严重影响产量。
三、“一喷三防”的最佳实施时间
小麦“一喷三防”的最佳实施时间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4月下旬-5月上旬),此时主攻赤霉病、锈病、蚜虫,同时兼顾预防干热风。到了灌浆期(5月中旬-6月初),重点防控蚜虫、叶枯病,强化小麦的抗逆性。不同地区的小麦生长进程不同,实施“一喷三防”的时间也有所差异。
四、药剂的选择
(1)杀菌剂:可选用的杀菌剂主要有三唑类(如戊唑醇、丙环唑、己唑醇、烯唑醇、氟环唑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氰烯菌酯、丙硫菌唑、肟菌酯等也逐步被广泛使用,它们各有特点,针对赤霉病,氰烯菌酯对毒素抑制能力强,丙硫菌唑・戊唑醇持效期长;防治锈病和白粉病,氟环唑活性高,肟菌・戊唑醇内吸性好。
(2)杀虫剂:可选用的杀虫剂主要有吡虫啉、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等。防治蚜虫,联苯・吡虫啉兼具速效性和持效性,噻虫嗪内吸传导效果好;对付吸浆虫,高效氯氟氰菊酯触杀性强,可根据防治对象灵活选择。
(3)营养调节类:与杀菌、杀虫剂配合,可选择搭配芸苔素内酯、胺鲜酯等调节剂,以及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等叶面肥一起使用。
五、优秀配方推荐
(1)防治赤霉病和蚜虫为主: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可每亩使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ml+15%联苯・吡虫啉40g+98%磷酸二氢钾100g+0.01%芸苔素10g。
(2)防控锈病和红蜘蛛为主:在西北麦区,可选用12.5%烯唑醇40g+4.5%高效氯氰菊酯30ml+98%磷酸二氢钾150g。
(3)防控白粉病和穗蚜为主:在黄淮海麦区,推荐使用30%苯甲・丙环唑30g+70%吡虫啉2g+氨基酸叶面肥50ml。
(4)抵御干热风和倒伏风险:在高肥水地块,每亩用98%磷酸二氢钾200g+矮壮素20ml+戊唑醇20ml。
注意事项
(1)施药时间:在小麦扬花期,要避开9-11点的授粉时段,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施药;灌浆期用药时,要避开高温时段(温度高于30℃),防止出现药害。
(2)选择以上配方施药时,都要进行二次稀释,施药浓度过高、药剂混用不合理等,都可能出现药害风险;若使用植保无人机作业,每亩药液量应不少于2L,飞行高度不超过2.5米。
(3)施药人员务必做好防护,不要随意丢弃包装废弃物,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声明】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