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梁园区农民利用喷灌设备抗旱浇麦。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4月24日,刘口镇刘灿村村民在抗旱浇麦。本报融媒体记者 戚丹青 摄

4月的梁园,风里裹着麦花的清香。广袤的田野上,绿浪翻滚,抽穗的麦子昂着头,细碎的麦花如星星般缀满田间。

4月22日,在梁园区观堂镇刘庄村的一块麦田里,村民刘大喜和老伴正在给麦田浇水,白花花的水流顺着地垄沟奔涌进麦田,笑容浮上刘大喜的脸。“再晚几天,麦穗该‘渴’瘪了!”他抹了把汗,指着远处连片的麦田说,“多亏政府盯得紧,机井、电力全到位,咱浇水时心里才有底。”

这一幕,正是梁园区抗旱保粮攻坚战的缩影。近期,我市气温持续偏高,大风日数多,植株蒸腾加剧,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块土壤墒情不足,气象干旱开始露头并发展。目前,小麦正值需水需肥高峰期,这也是决定亩穗数、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因此,抗旱促灌溉成为保障小麦产量、维护粮食安全的关键任务。为切实抓好抗旱浇麦工作,梁园区将“确保夏粮丰收”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压实责任,科学调度,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穗战”在田间地头全面打响。

上下联动 护航每一寸麦田

“排查好、维修好、服务好——这‘三个好’就是我们的军令状!”在东刘村的麦地旁,刘口镇乡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晓锋坚定地告诉记者。他身后的机井旁,鲜红的“井长电话”格外醒目。全镇1149眼机井全部落实“一长两员”制(井长、管控员、维护员),24小时响应农户需求。镇、村干部积极行动,深入田间,对排查出有问题的机井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限期整改,确保24小时“人歇井不歇”,每口出水的机井旁都有干部值守。同时,建立了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三级抗旱网络,将抗旱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各项抗旱措施落到实处。目前,刘口镇4.8万亩小麦已普浇一遍,部分地块开始第二轮灌溉。“我们不允许有一块浇不上水的麦田,绝不让一块地‘喊渴’!”刘晓锋坚定地说。

为了让群众摒弃“等雨来、靠天收”的错误思想,积极投入到抗旱行动中来,观堂镇充分利用会议、微信、短信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抗旱浇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害情,熟悉掌握第一手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民根据不同苗情、墒情,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频次。截至目前,该镇日出动抗旱机具800多台,出动劳动力1500多人,抗旱浇麦3.2万亩,防治病虫害5万亩。

早在4月初,李庄镇就成立了镇级抗旱工作专班,组织农业中心、村“两委”干部、农民用水协会对全镇1768眼机井(其中高标准农田机井135眼)进行全面排查检修,推行“四级包保”责任制(班子成员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发动党员干部、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带头示范,组织群众开展抗旱浇麦和小麦病虫害防治。该镇还组建了26支村级灌溉帮扶队,为劳动力短缺家庭提供设备抢修、灌溉协助等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村级广播、移动宣传车、微信群等)推送气象预警及节水技术要点,覆盖群众3.2万人次。“我们全镇共发动党员干部群众300余人,使用灌溉设施5000余台(套),现在累计完成小麦灌溉面积7.6万亩,小麦长势较灌溉前有了显著改善,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绿油油的麦田,李庄镇党委书记闫树明满怀希望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3月份以来,为保障全区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使用,梁园区积极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工作。目前,全区上万眼机井已全部排查完毕,整改问题机井467眼,并建立乡用水协会、电管站及包村干部组成的管护队伍,24小时在岗在位,保证电力畅通、机井正常使用,有效保障小麦抗旱灌溉。

水系连通 织就抗旱“一张网”

在刘口镇的民商虞干渠旁,清凌凌的黄河水缓缓流过,滋润着沿线的8000亩麦田。而在李庄镇的乡野间,一条条蜿蜒的干渠如翠带般纵横交错,渠中碧波奔涌,两岸麦田青翠欲滴。

“抗旱不能只靠‘单打独斗’,必须全区一盘棋。去年开展的水系连通工作打通了河道‘肠梗阻’,织出了抗旱‘一张网’。只要水脉畅通,丰收就有保障。”梁园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曹红伟这样介绍道。

自2024年8月份以来,梁园区以沟渠相连、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拦蓄、系统治理为重点,开展防汛抗旱水系连通工作,打响水系连通百日攻坚战,集中整治全区8个乡镇所有河道和“干支斗农毛”沟渠。

区农业农村局、乡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排查规划设计团队,对区域内的水系进行全面细致勘察,排查问题,建立台账,将全区水系分成15个流域,绘制详细水域水系图谱和区、乡、村三级布局规划图,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并制定施工技术规范,严把工程质量,建立监管机制,全力推进水系连通工作,全面提升防汛抗旱能力。

全区累计完成投资3009万元,新开挖沟渠215公里,疏浚沟渠343公里,埋设管道206公里,清淤疏浚河道163公里,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还申请了水系连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1100万元,在前期实施水系连通攻坚行动的基础上,结合提升农田灌溉排涝能力的具体措施,再次进行规划设计,以提升农田灌溉排涝能力为核心,全面打通农田灌溉水系,科学调度水源,及时开闸放水,确保满足每一亩小麦浇灌需要。

截至目前,梁园区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3200万元,发动干部群众4.2万人次,全区45万亩小麦已全部普浇一遍。那些流淌在麦垄间的“及时水”,正化作粮仓里的“定心丸”。

谈及以后,曹红伟表示,梁园区将积极探索农田水利机井管护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引入第三方商业保险,计划投入区财政资金150万元,将全区上万眼农田机井全部参加保险,彻底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易损易坏难题,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来源:商丘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