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付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孙小东(右)、范鑫灿(左)正在进行土壤取样。本报记者 孙青摄

骑上电动三轮车,沿着乡间小路一路飞驰,4月22日13时30分,孙小东、范鑫灿来到曲周县第四疃镇第六疃村村西一片麦地里。这里是他们开展技术服务的“绿色吨半粮”试验田。

正值小麦拔节抽穗关键期,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付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孙小东、范鑫灿隔两天就要来巡一次田。

“根是白色的,长得挺健康。”孙小东拔起一株麦苗,边检查根茎边对记者说,“要是发黑、变褐色,或者出现病斑,就得及时干预了。”

看完苗情,两人又在田里选取4个采样点,拿起土钻、吸能锤,进行土壤样本采集。范鑫灿把采集上来的四份样本一一装入密封袋,分别标好时间、地点。

“要用样本检测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评估土壤肥力,为实现‘绿色吨半粮’打好基础。”范鑫灿说。

啥是“绿色吨半粮”?范鑫灿解释,一亩地粮食年产量超过1.5吨,还要减排增效30%以上。

202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及10余家单位,开启“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去年11月,曲周县第四疃镇的千亩方,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1.52吨,较全县平均亩产增产42%、减排46%、节水30%,超额实现“绿色吨半粮”目标。

今年2月,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政府开始谋划在更大范围推广“绿色吨半粮”模式。

4月22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会议中心里,“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正在进行。

“目前,全县10个乡镇建有11个千亩攻关方,总面积过万亩。”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介绍,每个千亩方由农技人员、中国农业大学老师、科技小院学生组成攻关团队分包,开展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难题。

在更大面积整建制实现“绿色吨半粮”,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技术要落地,各种粮大户能否用好一系列技术,直接影响粮食产量。11个科技小院的作用很关键。”张卫峰说,2月以来,85名科技小院师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入村宣讲、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开展100多场科技服务活动,受益群众1.1万余人次。接下来,他们将常态化做好监测,一对一开展田间指导。

针对有的乡镇千亩方难以成方连片、灌排设施还不完善等问题,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建峰告诉记者,县里计划采用以地换地、连片补偿方法协调村集体置换地块。同时,对200亩以上规模示范基地提供优质耐密品种、水肥系统等政策支持,为绿色高产夯实基础。

袁建峰还透露,曲周县将以五年科技攻关为周期,力争全县一半地块实现“绿色吨半粮”目标。

推进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老师叶松林一上台,现场的种粮大户都竖起了耳朵。叶松林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第四疃镇千亩方的承包人。

“想省水省肥,啥技术好使?”“想多打粮食多卖钱,有啥秘诀?”……叶松林对着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数据,说的都是土话、干货。

叶松林刚讲完,安寨镇东甫村的种植户李晓峰就拉着他问个不停。

一场推进会下来,孙小东在笔记本上记下不少重点。

“实现‘绿色吨半粮’对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参与其中我们充满干劲儿。”不知不觉,孙小东来到科技小院一年半了,田地一线有苦有乐,他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课堂。(记者孙青、刘荣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