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工人们正在采摘香菇。集贤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网哈尔滨4月25日电 走进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的张双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朵朵色泽鲜明、纹路清晰的香菇撑起褐色的“小花伞”,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棒上。种植户张家宁正和乡亲们忙碌地穿梭在菌棒间,看菇棚里香菇的长势。
今年28岁的张家宁,2020年退役回乡后便承包了村里的4栋温室大棚,开启了香菇种植事业。当时,集贤县的香菇属于“外来物种”,本地鲜有种植。“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清洁、高效,市场接受程度高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个产业具有可持续性。”虽然事业刚刚起步,但张家宁并不缺乏乐观的创新精神。
创业初期,为了掌握香菇种植的核心技术,张家宁每天天不亮就钻进菇棚,仔细观察香菇的生长过程,从菌丝萌发到子实体形成,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被他详细记录下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大棚,他查阅各类专业资料,从温度、湿度的精准调控到病害的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食用菌就是以微生物为劳动对象,创造出的特定蛋白质、氨基酸产品,这温室大棚就是我的‘细胞工厂’。”与众不同的视角,让张家宁种植的香菇也“别具一格”。
按照传统的种植惯例,种植花菇需要以硬柞木为基料,缺点是周期短、投入大。同时,北方冬季气温低,集贤县隆冬时节气温更低至零下二十多度,香菇无法生长。创业第一年,张家宁就发现了制约香菇产业发展的多个短板,为此,他开始了香菇产业的“科技创新”。
在东北农业大学,张家宁找到了“玉米芯结合秸秆种植食用菌”技术;冬季气温低香菇种不活,他在暖棚里试验“无滴膜+超透膜”组合,用“三层防寒提温”模式保证香菇生长温度;废弃菌棒处理是个难题,他试验成功“无膜菌棒香菇种植”技术,在菌丝成熟后就脱掉菌棒“外衣”,让菌棒废弃后直接进入有机肥生产阶段。
在五年时间里,张家宁在科研机构支持下,攻克十余个香菇种植技术难题,完成四项香菇种植模式创新。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当地香菇种植成本下降30%,助推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生产环节玉米秸秆利用率达到60%,建立起农业秸秆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带动周边区域百余户居民开始种植,努力让香菇种植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乡村振兴重点产业之一。
张家宁说,香菇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可以提取多种有益成分,包括香菇多糖、麦角甾醇、香菇素、菌甾醇、香菇嘌呤和腺嘌呤的衍生物等,在医药临床和日常保健等方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去年香菇提取物市场规模超过二百亿,而且增长趋势很稳定。如果这条路可以走通,香菇种植产业就会实现质的提升,那时候我们产业的前景一定会更好。”张家宁说。(尚城、杨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