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本刊记者 花蕾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如何以模范法官为榜样,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治和业务相融合,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法院铁军?近日,主题为“筑牢政治忠诚 练就过硬本领——模范法官讲述会”的2025年度“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讲坛”第二讲开讲了。宋鱼水、黄志丽、赵鑫、肖海棠四位模范法官结合自身实际讲述办案故事和成长心得,与线上线下四级法院干警一起,谈体会、话感悟、做示范。
01
“辨法析理,胜败皆服”
“这场‘法官论坛’让我领悟到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深刻内涵,他们无一不是从基层走来,无论现在职位高低、身处何处,始终将‘司法为民’理念牢记于心,在办案过程中学会倾听,注重法理情的融合,从一而终,不忘初心。”当天,入职4年的河北省赵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法官助理罗琨通过线上视频方式观看了讲述会,颇有感触。
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出生在胶东半岛农村,她的挚爱是珍藏在书柜里的天平纪念章。35年来,她对法院的感情已融入血脉。从民商事小额案件,到文化、技术赋能知识产权案件,宋鱼水始终站在纠纷实质性化解的最前沿,参与并见证我国民商事审判事业的发展进步,办理了一批“全国首例”案件和有重大社会影响案件。她至今仍记得,大学毕业后进入基层法院工作,她办理的第一个案子便是给餐馆送菜的工人索要菜钱。工人拿回价款时感动落泪的样子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宋鱼水看来,法官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不轻视小额案件的审理;不轻视弱势群体,公平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不轻视当事人的任何权利,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利益。”宋鱼水说,这是对自己的“约法三章”。每次有人问她“哪个案子最重要”时,她给出的答案永远是:“我现在的案子最重要。”
“百姓情怀让我恪守初心和使命,党的培养塑造了我的职业品格。”宋鱼水说,对党忠诚既要看政治态度也要看实际行动。
进入21世纪,知识产权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在建设科技强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局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应运而生。宋鱼水深感责任重大,10年来,她审理了一系列疑难棘手案件,赋予原创自信,树立尊崇知识的风尚,助力北京知产法院成为国内外知识产权诉讼的“优选地”。
宋鱼水认为,法官要用品格、专业和操守赢得当事人的信赖。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严格要求自我。曾经有位代理律师告诉宋鱼水,由她审理的案件,他觉得“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庭审结束后,他所代理的公司给宋鱼水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辨法析理,胜败皆服”。这句话一直鞭策着她。
辨法析理是手段,胜败皆服是目的。琼瑶诉于正侵权案件一审宣判后,琼瑶第一时间发出微博:“正义终于发出了声音!”并委托代理律师送来锦旗。于正在二审之后正式道歉的微博冲上网络新闻热搜。这个过程是法官辨法析理的胜利,也彰显了司法公正的力量。
“回应科技创新的新需求需要我们更加积极拥抱知识、终身学习。”宋鱼水说,保护科技创新、严格公正司法的底气在于专业。说话时,她眼前浮现出一些首案、难案的研究场景。
02
“做法治路上‘固执’的匠人”
“我有幸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现场聆听了张军院长的讲话和宋鱼水、赵鑫、肖海棠三位模范法官的先进事迹,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全国模范法官、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志丽刚结束讲述会回到福建芗城后,一场主题为“学习与传承”的模范法官先进事迹分享会在芗城法院召开。会上,她向同事分享了自己的所思:“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榜样们专注而执着的敬业精神,持续提升司法能力,让英模精神落细落实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实践中,做法治路上‘固执’的匠人。”
在审理的7000余件案件里,在上万名当事人如释重负的笑脸里,定格着黄志丽坚守的意义和她的信仰。“将调查研究贯穿始终,将亲和调解贯穿始终,将释法析理贯穿始终”。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她总结出一套既符合民事审判规则、又符合群众需要的“三个贯穿始终”工作法。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在一起无墓碑坟地归属纠纷中,黄志丽通过走访调查,在故坟旧土堆中追溯最原始的证据。当她带着书记员站在坟头辨别亡者姓氏时,书记员问她:“志丽姐,你不害怕?”“不怕!事实查不清,道理说不明,不能为老百姓主持公道,才会让我害怕。”她回答得笃定又果敢。
一份准确适用法律的裁判文书,不一定能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如何把严谨的法条转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如何稳妥处理好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
“没有温度的司法是没有力量的,失去亲和力的调解是没有根基的,只有在法律维度、契约维度、人性维度上实现‘三重契合’,才能促成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黄志丽表示,调解是一项综合性能力。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知识,走访乡贤,了解风俗民情,向百姓求教做好群众工作的金点子。
如何念好“释法析理”的“心经”,让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信服,至关重要。黄志丽的秘籍便是“做好庭前释法、审中析理、判后答疑”工作。
“曾有位阿婆拿着外地判决书,气冲冲地找到我,不理解法院为何把孙女判给前儿媳,坚持称案件有猫腻。”黄志丽说,她向阿婆耐心解释相关法律规定、判决依据和探视权等问题,表示孩子处于青春期,需要母亲的引导。最终阿婆释怀,笑着认可了法院的判决。
讲起工作感悟,黄志丽眼中满是热忱与执着。
03
“永葆捍卫司法权威的恒心”
“‘执行难’难在要做好服务大局,要综合考量各方利益,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难在要做实为民解忧,排解百姓疾苦,切实做到案结事了;难在要敢于‘亮剑’也要善意文明。”在发言交流中,回顾在执行一线的14年历程,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赵鑫感慨颇多。他表示,解决执行难,首先就是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指引和推动执行工作的根本遵循,牢牢坚持、紧紧依靠党的绝对领导,找准破解难题的钥匙。
赵鑫坦言,从最初的跋山涉水、异地核查,不分昼夜“蹲点”的体力活,到网络查控、线上拍卖、失信名单的技术活;从帮申请执行人拿回血汗钱的喜悦,到如今,通过深化源头治理、探索“放水养鱼”等方式,纾解被执行人困境。这是查控技术、法官个人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执行理念的更新。
他所在的团队曾受理了一家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商的系列执行案,大兴法院依法查封了这家企业名下的厂房及土地。就在准备启动拍卖程序时,他们了解到这家企业拥有多项知识产权,十分具有发展前景,而这家企业的土地也在某项国家重点公益建设项目的搬迁范围内,搬迁时间迫在眉睫。此时,债权人权益保护、企业未来发展、国家重点公益项目建设等多重因素交织,如何兼顾各方利益,这是必须攻克的难题。于是,赵鑫召集债权人、债务人、属地政府、项目建设方等主体多次召开联席协调会,最终形成了多方联动执行方案。
在一起腾退案中,申请执行人离婚后疾病缠身,靠退休金生活,急切希望拿回房产;而房屋占用人是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太太,其孙子还患有白血病,一家人生活入不敷出。赵鑫认为,只强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或搁置案件都违背司法为民初衷。经多次沟通、多方协调,他为申请执行人筹措临时安置资金,帮被执行人一家找到安置场所,以善意文明的执行方式妥善化解了矛盾。
执结涉2万平方米养老院腾退案,与属地相关部门紧密配合,103名失能老人均得到妥善安置……
面对执行中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面对被执行人的百般阻挠,赵鑫说:“要带着迎难而上的激情,永葆捍卫司法权威的恒心。”
为此,赵鑫投入更多精力对网络拍卖、执行异议等前沿性专业问题进行研究,不断从“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中收集样本、寻求参考、获得指导,总结出5万余字的执行工作指引。
近几年,随着大兴区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赵鑫发现收案数量不断增长,疑难、复杂、敏感案件也越来越多。对于高质高效办好每一起案件,他开始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执行“破局”的机会,除了深耕执行工作,赵鑫不断自我“加码”,学习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公司制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他意识到,“团队化”运作更能最大化发挥效能,积极探索执行管理创新。如今,大兴法院已建成以速执、普执、恢复、裁判团队为“大梁”,以执行督促、财产处置、保全协助团队及集约事务中心为“支柱”的“四梁四柱”团队化运行模式。
“赵鑫法官讲的‘放水养鱼’案例,我院有类似案件正在办理。在案件执行中,我深感知识匮乏的同时,也在不断主动学习知识,总结经验,以期完成‘双赢多赢共赢’的目标任务。”319公里外,赵县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王石磊在视频会议室频频点头,脸上满是敬意与感动。
04
“唯有挺膺担当,方能不负时代”
22年前,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审判庭庭长肖海棠刚进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成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的一名新兵;前年年初,她转战广州知产法院,继续守护创新。“生逢国家知识产权迅猛发展的时代,与伙伴们共同迎接挑战,奏响中国法治强音。”她称自己是幸运的。
国际法治舞台需要中国声音,世界知识产权治理也需要中国智慧。
2013年,肖海棠遇到了华为诉美国IDC垄断纠纷案。该案是中国企业向外国企业提起的第一宗反垄断诉讼,涉及标准必要专利,无先例可循,在国际上也未达成共识,是当时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为前沿的知识产权审判难题。中国法院能否作出令人信服的裁判?她一头扎进这个陌生领域,边学边办,抓住案件核心,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详细论证,最终认定美国IDC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需赔偿华为公司经济损失。中外媒体一致评价,认为该案所确立的裁判标准对中国乃至世界知识产权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至今日,像华为诉IDC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疑难案件已经不再罕见,肖海棠遇到的案件首例越来越多,面临的国际考验也越来越难。“唯有挺膺担当,方能不负时代。”在一次次感受到国际社会肯定后,她深深地受到:“只有使命在肩,知重负重,用司法智慧维护国家利益,以专业表述赢得国际认可,努力推动国际竞争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写出一份专业而备受各界好评的判决,是很多法官的心愿。肖海棠也不例外。2018年,华为与三星在全球掀起44起专利纠纷案,其中2起二审案件具有敏感性,考验中国法院的智慧与能力。
“我们采取调解与判决‘同步走’策略。在40万字判决书初稿诞生前夕,因时局变化调解出现转机,我们果断推动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必要专利相互许可,44起纠纷‘一揽子’和解,美国禁诉令失效。”肖海棠决定将40万字、足以成就职业高光的“判决书”锁进抽屉。她清楚地记得,调解成功的那个黄昏,她五味杂陈地走出法院,远处的广播传来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从深度参与中国知名民企涉外重大诉讼,到积极推动标准必要专利“中国方案”的全球输出,肖海棠在国际舞台擦亮了中国法治的鲜亮名片。
榜样的力量代代传承。“人民法院队伍的老、中、青三代薪火相传、携手共进,凝聚起实现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未来可期。”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节目部副主任、一级导演,《时代楷模发布厅》制片人孙岭所言,四位模范法官的所思、所感、所悟正如春天里播下的种子,正在全国法院干警心中落地生根。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7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5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