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钟雯 枣庄报道
4月23日,市中区召开“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闻发布会,市中区应急管理局与齐村镇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区应急救援保障中心主任李靖介绍了市中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市中区应急管理局始终将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市中区正在整合由36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中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拟下设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地防灭火指挥部、消防安全指挥部等7个专项指挥部和2个保障类专项小组。同时,研究制定委员会及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细则,规范运转方式和工作流程,健全监测预警、灾情会商、联合值守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防减救一体化水平,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多管齐下,强化森林火灾防治工作。森林火灾防治是市中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3月份,市中区召开了森林防灭火工作会议,逐层逐级落实防火包保责任,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路有人守、责有人担”。全区共设置防火检查站47处,修建集中焚烧池238个,进一步加强祭祀用火、农事用火、林区施工生产用火和景区野外用火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森林火灾潜在威胁。此外,市中区还聚焦林区作业人员、林区周边群众、进山游客、林内散葬坟墓户主等重点人群,持续开展森林防灭火宣传活动,树牢全民森林防灭火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森林防火氛围。精准施策,保障汛期安全。
市中区高度重视汛期安全防范工作。调整细化了区防指指挥、副指挥包抓镇(街)、重点区域防汛工作机制,明确各类防汛责任人51人,明确了各镇街防指、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标准和完成时限。去年全区先后开展7轮汛前隐患排查,重点针对城区内涝、水库行洪、队伍建设、物资储备等情况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发现防汛风险隐患点89项并全部完成整改。汛期来临前全区11个镇街完成了包括河道洪水防御、城市内涝处置、人员转移安置等科目防汛演练37次,参加人员1700余人。去年汛期强降雨期间,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多次赴一线调研防汛工作。各镇(街),区城乡水务、应急、住建、行政执法、市政园林、公安交警、供电等部门共出动队伍93支,出动人员1195人,协同作战,密切配合,成效明显。今年,市中区将继续加大应急队伍规范化能力建设,提升救援装备建设,强化应急演练,确保在灾害风险面前科学指挥,合理应对,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用心用情,做好冬春救助工作。冬春救助工作关乎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市中区积极推进2024-2025年度冬春救助申报工作。先由遭受自然灾害人员家庭提出申请,后经村居评议公示,镇街审核等程序,最终核实上报全区受灾需救助人员共548户1023人。市中区冬春救助申请获得中央救助资金指标约11.19万元,省级救助资金指标约15.56万元,共计26.7525万元。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冬春救助资金的发放工作,专门安排财政部门及时拨付,今年1月份,在春节来临前,全部资金发放到户,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过节。
下一步,市中区应急管理局将积极发挥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作用,统筹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持续加强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冬春救助等相关工作,不断夯实防灾减灾救灾的队伍、物资和能力基础,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市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随后,与会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1、记者:目前仍处于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请问市中区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区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应急救援队伍保障股股长 朱兵:一是持续抓好责任落实。把责任落实作为工作合力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好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林长制,将“区领导包镇街、镇街干部包有山村、村干部和护林员包山头地块”网格化责任制进行细化,建立市中区森林防灭火帮包工作台账,深化完善帮包制度,将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头、村头、山头、坟头,做到真抓真包真保,确保“林有人巡、路有人守、坟有人看”。二是持续加强火源管控。五一临近,踏青旅游带来的吸烟、野炊等野外用火增多,为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督促涉林镇街严把进山入林关,不断提升护林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心放在农林生产、工程施工、旅游休闲等人员随身携带的火种检查上,增加巡逻频次,加大管护力度,杜绝将火源和易燃物品带进林区。同时深入推进森林防火区内输配电线路和用电设施隐患排查活动,对林区道路沿线及重点部位可燃物等风险隐患进行有效治理。三是持续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开展森林防灭火“十个严禁”的宣传工作,组织好“五进”等宣传活动,深入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在林区道路、农林交界、墓地聚集等重点区域增设防火宣传牌、警示牌、防火标语。通过市中融媒体、微信公众号、宣传车、农村喇叭等方式宣传防火知识,增强群众森林防火意识。四是持续加强应急准备。“立足于防、科学扑救”,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实现我区森林防灭火工作平稳有序。各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及护林员将严格做到24小时值班值守,携装靠前驻防,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做到快速出动、科学指挥、重兵扑救。加强森林防灭火实战演练,进一步完善细化森林防灭火预案,对于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判并优化,对装备、机具、物资等及时补充和维护,确保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充分利用“互联网+”赋能森林防灭火工作,积极发挥监测预警平台作用,利用热成像+视频监控+电子智能语音播报等手段,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打早、打小、打了,确保我区森林防灭火工作有条不紊。
2、记者:据了解,2024年区防汛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由应急部门转向了水务系统,请介绍一下应急部门在改革后的做法和成效。
区应急救援保障中心救援物资保障股股长 丁涛:改革后,应急系统在防汛工作中转变为以“救”为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按照“责任到人、综合到镇、方案到村”的要求,修订完善了《枣庄市市中区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督促区直有关部门及各镇、街道在做好本级应急预案修订的同时,指导监管企业及辖下各村(社区)做好应急处置方案,形成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应急预案体系;二是建强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整合消防救援、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工、供水供电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应急协同作战体系,定期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救援复盘研讨会,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同时,建立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协调机制,加强了对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了其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充实基层救援力量。制定并印发《枣庄市市中区基层救援站(点)建设方案的通知》,同时深入基层调研,结合区域特点、人口密度、风险隐患分布等因素,精心规划基层应急救援站(点)建设位置。确保在关键时刻,救援力量能够迅速抵达事故现场,最大限度缩短救援时间。为每个应急救援站(点)配备必要消防器材、抢险救援设备和医疗急救用品。加强对救援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救援人员在初期火灾扑救、抢险救灾、医疗急救等方面的技能水平,进一步夯实基层综合应急救援的能力基础,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
3、记者:请问齐村镇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实效。
齐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冷雨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筑牢安全保障屏障。建立镇村两级应急指挥体系,组建34人镇级综合救援队和25支村级分队,形成500余人应急救援力量。实行“网格化+责任制”管理,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5处,实现灾情预警、响应、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
加大防汛资金投入,筑牢江河工程防线。投入150万元建设长乐路到齐村支流涵洞,解决易涝点存水问题;投入300万元,对郭村水库、谷山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与辖区企业枣庄中联水泥签订物资保障协议,储备砂石料3000立方、机械车辆45台,形成合力,共筑防汛的“铜墙铁壁”。同时,我镇开展防汛演练2次,改造危桥2座,疏通河道15公里,确保安全度汛。
构建立体火险防控体系,筑牢青山绿林保卫屏障。在防火季实行镇村干部24小时值守,紧盯村口、山头,坚决贯彻“逢车必检、逢人必查”,充分利用大喇叭、宣传车、微信群等形式,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森林防火规定。构建“人防+技防”防火体系,设置防火检查站28个,组建120人巡护队伍。运用无人机巡航、红外监测等新技术,布设智能语音提示器50处,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
建立风险检测体系,筑牢家庭安全防线。创新“网格化排查+智能化预警”模式,完成1.5万户安全隐患排查,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3000台,试点远程报警系统实现5分钟应急响应。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在全镇免费安装碳纤板3200套,置换清洁煤200余吨;加大家庭设备补贴力度,补贴空调、暖风机1210台,实现冬季中毒事件“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