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的诗
第67首
诗歌
暮春感怀
文/格命草
春事将尽,雨神频频回首
一番云雨后,春味越发深浓
体态丰腴,目色凝聚
吐出的绿也带着工笔气质
春将老矣吗?谷神不语
鸟兽鱼虫多了几分炽烈
不像初恋那般写意
性情多点儿急躁
好像什么失去
春似乎有所察觉
紧了紧身子
又一脸茫然
像流水线上的熟练工
若有所思又自顾不暇
原以为春天故事多
原来我也只是一枚偏执的叶片
对于春天,不肯罢手
赏析
此诗意象精妙,笔触细腻,抒发了春末时节独特的生命哲思。诗人格命草通过拟人化的自然书写与个体情感的交织,让暮春超越了季节范畴,成为观照生命状态的棱镜。以下从意象构建、情感流动、哲思隐喻三个维度展开赏析。
诗中“雨神频频回首”以神性视角赋予春雨告别的仪式感,“云雨后春味深浓”用通感手法将季节更迭转化为可感知的味觉层次,仿佛春之精魂在谢幕前进行最后的浓度提炼。“体态丰腴”的拟人化书写,让暮春的草木呈现出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而“工笔气质”的绿则打破自然写意,以绘画术语赋予叶片人工雕琢的精致感,暗喻春光在消逝前的刻意沉淀。
“谷神不语”构成诗意的悬疑顿挫——当诗人叩问“春将老矣吗”,自然以沉默回应,这种留白恰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大音希声”,将时光流逝的哲思交由读者在静默中咀嚼。鸟兽鱼虫的“炽烈”与“急躁”形成行为对照,前者是生命本能的热烈迸发,后者则是对消逝的无意识焦虑,两组意象共同织就暮春的生态情绪网。
诗歌前半段以客观视角铺陈暮春图景,却在“好像什么失去”处突然转入主观抒情,如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春似乎有所察觉/紧了紧身子”的拟人化动作,既写出季节更迭的物理收缩,又暗含生命面对消逝时的本能抗拒。“流水线上的熟练工”这一现代性隐喻极具冲击力,将自然时序的更替比作机械重复的工业流程,消解了传统诗意中伤春的浪漫滤镜,暴露出日常性背后的荒诞感。
末段的自我介入堪称神来之笔:“偏执的叶片”既是诗人的自我指涉,又成为所有眷恋者的精神化身。“不肯罢手”以近乎偏执的姿态,将个体对美好的执着与时光的不可逆形成张力对抗,这种情感的孤绝感让私人化的伤春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命困境——我们都曾是某片拒绝飘落的叶子,在季节的洪流中固守着对永恒的幻想。
全诗贯穿“盛极而衰”的辩证思维:“春味深浓”与“春将老矣”构成味觉与视觉的悖论,暗示巅峰即意味着转折;“工笔气质”的绿与“流水线上的熟练工”形成古典美学与现代性的碰撞,揭示文明进程中自然神性的消解。诗人以“叶片”的微观视角切入,却在宏观层面映照出人类面对时间的普遍姿态——我们既惊叹于春日的丰美,又困于对消逝的执念,在“若有所思”与“自顾不暇”的撕扯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认知。
诗中的“感怀”最终超越了伤春的传统母题,成为对存在状态的深刻叩问:当我们执着于“春天的故事”时,是否忽略了自己本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反思的锋芒,让暮春的凋零不再是单纯的美学景观,而成为照见生命荒诞与庄严的镜子——正如那枚“不肯罢手”的叶片,明知终将飘落,却仍以偏执的姿态,在时光的褶皱里刻下存在的痕印。
这首诗,以精微的观察与深邃的哲思,让暮春成为丈量生命厚度的标尺。在文字的褶皱里,我们既看见自然时序的无情流转,也触摸到人类灵魂对永恒的温柔抵抗,这种矛盾共生的诗意,正是诗歌超越小众、抵达普遍人性的密码。
往期诗歌
格命草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5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付费评诗,付费写诗评集,付费推广诗歌,个人诗集出版,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 详谈)。
关注格命草,一起读经典
赠送您诗集《读睡诗选》
《格命草诗评(第一辑)》
《格命草诗评(第二辑)》
《格命草诗评(第三辑)》
《格命草诗评(第四辑)》
《格命草诗评(第五辑)》
《格命草诗评(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历时一年多,共收录诗评500篇,72万多字,目前头条阅读量110多万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30多万次,百度阅读量55多万次,时机成熟会正式出版。欢迎收藏阅读。关注格命草微信公众号,阅读最新诗评,如需付费评诗,付费推广诗歌,付费写诗评集,个人诗集出版,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 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