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到1965年初,共有1360人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其中,1955年首批授予少将军衔的有798人,1956年至和1965年,从大校晋升少将军衔的有562人。

1956年至1965年晋升的少将军衔中,主要来自1961年晋升的218人和1964年晋升的318人。其他的,都是各个时期零零星星补授的。最晚的,是1965年1月晋升的。此时,离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还不到半年时间。

当年我住在一个军级单位的部队大院,大院里的一级和二级首长中,有许多大校军官。在1964年部队最后一次普调晋升军衔时,只有两位大校荣幸地晋升到少将军衔,进入到共和国将军行列。其他还有近十位大校,最终没有能够晋升少将,与共和国少将军衔只一步之遥。为什么都是大校,有的能够晋升少将,有的却与少将失之交臂呢?

1964年从大校晋升少将,是有着严格的政策规定和适量的人数限制性的。适量的人数限制,就是各个单位(总部机关、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分配一定的名额,总数由军委控制。有些单位分配的名额较少,有些大校已经符合晋升“硬件”,但由于名额原因没有晋升,有的高风亮节主动让贤,说是再等下一批。结果错过了1964年最后一批普调晋升,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共和国将军了,也是很可惜啊!

从大校晋升少将的条件也非常明确,一项不达标都无法晋升。主要有两个条件,也就我们常说的硬件。



第一个硬件是:晋升前职务不低于正军职或副军职,像当年部队设定的准军级(如军级单位的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等);同时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必须是大校军衔(极个别1955年的上校,1961年晋升的大校)的。

第二个硬件:如果是低于副军级的,当时只担任正师级或准军级职务的,只要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之前担任过正团级以上职务的,同时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担任过副师级以上职务的,同时1955年必须是大校军衔的。

从以上两个硬件看,1964晋升少将时,正师职以上的大校都有机会。只是副军职以上的大校,没有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的职务做硬性要求;师职的大校,在这两个时期内必须担任一定的职务要求,非常严格。

此外,由于大校晋升少将有人数限制,有些单位同时有数人符合晋升条件,同时上报总部。总部会根据个人的资历和战功来遴选晋升对象。比如在战争时期有重大战功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建国后依然参加过重大战役(像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的等等。这些人在晋升少将时可优先考虑。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的,算是比较幸运的,虽然只戴了一年的将军军衔,但能够成为共和国将军,必然青史留名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