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的家世普通、天资平庸,却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毛泽东赞叹“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他之所以能成为“清代第一流人物”,秘诀就在于“无一日不读书”。
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也是打开视野、改变命运最快的方式。
为何读书?如何读书?曾国藩口中的10句话,早已给出了答案!
01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译文:
我们读书,只为了两件事!
感悟: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家书》,那么读书究竟为了哪两件事呢?
曾国藩进而说,“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业务水平。
恰如曾国藩,一生辉煌以科举为起点,但科举绝非读书好学的终点。
因为书中,有修身养德、起家立业的道理,让人学会如何做大人、办大事。
不止如此,读书亦是谋生的本领,一个人书读得越多,路走得越宽。
02
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译文:
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感悟:
苏轼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满腹经纶的人,即使穿着粗布劣衣,气质也能光彩照人。
气质,不是金钱装点出来的奢华,而是内心状态的外在呈现。
读书多了,就是在给你的精神和生命化妆,容颜气质自然改变。
举手投足间,谈吐胸襟上,都能展现出非凡的魅力,让人如沐春风。
03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译文:
将耕读二字作为传家兴家的根本,才是长久之计。
感悟:
清代诗人方仁渊说:“耕读传家应最久,三槐堂构属先生。”
耕,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读,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
亦耕亦读,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就是安身之根、治家之本。
曾国藩向来教导族中子弟,力耕与勤学,两方面都要下功夫。
一半耕一半读,方可体会人生,磨砺心性,从而做好人、当好家。
04
酿五百斛(hú)酒,读三十年书。
译文:
酿五百斛美酒痛饮,饱读三十年书。
感悟:
《格言联璧》中讲:“至乐无如读书。”
曾国藩读书,数十年如一日,持续从中受益,备感满足。
因为有书可读,是天底下最快活的事情之一。
可以从中找到知识的获得感、精神的共鸣感、思维的拓展感……
读书,也是最低成本的高贵,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生命因此而圆满厚重。
05
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译文:
读书,不必强求死记硬背,而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感悟: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只背诵,不思考,无异于白费工夫,本末倒置。
关于读书的方法,曾国藩提倡精读,一定要把书读通读透。
而不是硬着头皮背诵,有知识却无智慧,终难有所成就。
唯有把书读明白了,品出真滋味,悟出真意思,才能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06
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
译文:
读古文古诗时,应该先了解其风貌,再领悟其神髓。
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一道,并非一览无余,读个几遍未必能知晓本意。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静心研读,才可以渐渐悟得书中真谛。
尤其是古文古诗,要先认其貌,熟悉文辞,再观其神,领略内涵。
唯有以心印心,方能满载而归。
07
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译文:
今天没通晓,明天继续钻研;今年没精通,明年继续琢磨。
感悟:
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曾国藩告诉世人,读书须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苦。
倘若怕苦怕累,又好高骛(wù)远,便做不成学问,办不成事情。
这世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成功。
书山学海,浩如云烟,耐心积累,潜心沉淀,来日方能出类拔萃。
08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译文:
千古悠悠,仿佛只有我被时光遗留;历经坎坷,归来还要再开卷读书。
感悟:
这是曾国藩送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
彼时曾国荃被削官去职,意志消沉。而曾国藩给他的唯一建议是:好好读书。
因为读书的意义恰恰在于:用生活的阅历去读书,用书籍的认知去生活。
走过漫漫人生路,每一次跌倒与爬起来,都是修行与沉淀。
回归书斋,不只是心灵的慰藉,更是智慧的填充,足以撑起格局和境界。
09
消磨岁月书千卷,啸傲乾坤酒一樽。
译文:
以读书来对抗时间流逝的无奈,以饮酒来彰显俯仰天地的豪情。
感悟:
《小窗幽记》中讲:“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消磨时光最好的方式,就是沉浸于书海之中。
每每翻开一页书,总使人思绪翻飞,兴味深远。
现实几多残酷,生活几多磨难,只要从书中汲取力量,就能热气腾腾地活着。
10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
译文:
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气质,还能富养人的精神。
感悟:
《随园诗话》有云:“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
即使足不出户,书籍也能带你通观古今,纵游山海。
书读得多了,你就会发现,原本空虚狭小的内心,已然拥有万千丘壑。
无形之中,知识化作智慧,自然能远离精神内耗,从狭窄走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