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免费,免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惨烈一战,也是曾国藩家族扬名立万的一战。

1862年10月13日,清廷湘军将领曾国荃与太平军李秀成在南京雨花台展开激烈交锋,经过四十多天的鏖战,湘军取得了最终胜利。



这场惨败,让太平天国失去了最后的突围机会,只能据守首都“天京”、也就是南京这一座城池负隅顽抗。

之后的天京陷落,已经是注定的结局了,雨花台一战的失利,断掉了太平天国运动成功的可能性。

令人万分惊讶又困惑不解的是,当时奔赴雨花台战场的太平军,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对面的湘军曾国荃部只有区区三万余人。

兵力相差如此悬殊,为啥太平天国军队还是打了个大败仗呢?这既有太平军一战之失误,也是由阶级局限性的深层次原因所导致的。

1.失误频出的指挥

其实,太平军李秀成部所谓的“八十万大军”,并不是他们自己号称的,而是身为敌人的湘军曾国荃部“帮忙”吹出来的。



李秀成部人数多达八十万,未见于任何正规历史记载或者官方资料档案,而是出自一部为了给湘军及曾国藩家族唱赞歌而撰写的军旅游记《湘军记》。

该书的作者王安定,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拍手握大权的曾国藩、曾国荃兄弟马屁,自然是把身为敌对面的太平军吹嘘得规模越庞大,才能越突显胜利方湘军的厉害。

而雨花台一战,太平军李秀成部的真实兵力,近代史学界虽无准确数据,但也有可靠的大致推论。他们的实际规模,远小于八十万人。



根据曾国荃部的军情奏报、以及湘军首领曾国藩后来递呈清廷的奏折,清史学者们的普遍观点是,参加雨花台激战的太平军人数在二十万左右

除了将太平军的兵力夸大了四倍,曾国藩家族为了鼓吹自己人“用兵如神”,还故意将湘军的人数往少了说。参与雨花台一战的湘军不是三万,而是五万多人。

雨花台战场上的湘军,不止有曾国荃部,后续支援的友军各部,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两万多人。曾国藩家族故意模糊他们的贡献,只不过是想夸耀战功,趁机攫取权力。

但无论如何,二十万太平军对上五万湘军,兵力也是实打实的差四倍了。曾国荃能够在这种极端兵力差下以少胜多,不得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战场奇迹。

手握二十万大军的李秀成,是如何打出这一惊天大败仗的?其中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身为军队首脑的他,指挥失误频出,葬送了整支军队



李秀成此战的第一大失误,就是对南京防线缺乏重视,以至于还没开战就失了先机。因为和“天王”洪秀全搞内斗,李秀成一直在苏浙防线忙活,对“天京”安危很不上心。

洪秀全从六月份就开始催李秀成率军回防、支援首都南京,结果直到十月份,李秀成才在三道诏书的猛催下,不情不愿地带领大军来到南京雨花台战场。

此时的湘军,曾国荃部早已经彻底建好了稳固的防守工事,东线的左宗棠、李鸿章部也顺利完成了侧应的军事部署。

李秀成部早在开战之前,就已经陷入的湘军的三线包围。虽然曾国荃部只有五万多人,但他需要时刻紧盯湘军东线,以防他们的大军突然发难。

还没开战就已经陷入了被动局面,对太平军已经很不利了,此时李秀成又犯了他在雨花台之战的第二个错误:错估湘军曾国荃部实力。

虽然太平天国成天到晚“拜上帝”,可李秀成到底是没能掌握“上帝视角”。他误以为对面的湘军兵力很多,采取了十分保守的战法。

此时太平军具备绝对的兵力优势,最佳战法应该是集中精兵专攻一处。结果李秀成畏惧曾国荃部兵锋,只打防守反击,几乎从不主动冲锋。



主将的畏战、怯战心态,严重影响到了基层将士们的士气。到了战役后期,太平军甚至出现了人人争相摇旗擂鼓、无人敢在阵前迎敌的丢脸景象。

一个多月以来的漫长消耗战,严重挫败了太平军的锐气,曾国荃趁势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战略反攻,一举攻下李秀成部大本营。这场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战,由此迎来终点。

2.处处拉胯的军队

正所谓“将熊熊一窝”,李秀成的指挥失当,战略误判,断送了手下二十万大军的生路。可太平军自身,也是有严重问题的,从而导致了战败结局。

太平军虽然人比湘军多,士兵素质以及整体战斗力却远远比不上,这点在1861年的“东安义军”起义运动中,就可见一斑。

包村“东安义军”之所以起义,是为了脱离太平天国的政治统治。而为了镇压这股发生在百户小村的千人暴动,太平军竟然出动了整整二十万大军



不光如此,太平军为了打击“东安义军”,竟然连攻包村大半年,光是大规模进攻就前后搞了六次。太平军整体战斗力之低下,实在是无须赘述了。

太平军战力弱效率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其组织之低下、战略之低效、运转之失灵难辞其咎,面对湘军简直毫无胜算。

作为一支从农民起义大潮中诞生并发展的军队,太平军具有和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军一样的松散性、随意性特点,这在大规模集中会战时是要命的大忌。

太平军虽然名义上是以“拜上帝教”的宗教信仰维系凝聚力的,可实际上基层领域搞得还是类似《水浒传》磕头拜把子那一套。



一支百余人的小股部队,其头目十有八九是所谓的“好汉”,手底下是他的拥趸。一旦“好汉”战死或当逃兵,手下们就做鸟兽散或者沦为兵痞流寇。

其实太平军在一开始,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的。太平天国在最初发展军队的时候,保持着极高的革命性,各个将领手下大军无论是从军纪还是从组织力考量,都不输清军。

正是因为有了强劲的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长江以南如火如荼地展开。而这一切的转折点,是在定都南京之后。

由于战争带来的大量减员,太平军急需填补兵力。太平天国政府无法像湘军那样强制拉壮丁入伍,因此太平军补充兵力主要来源便是流民。

随遇而安的流民草寇,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加入的太平军,自然没有什么革命性可言。太平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江河日下,不能和最初同日而语。

太平军革命性和组织力的锐减,直接后果就是军纪的涣散,这也是太平军战斗力日益低下的第二大原因。底层士兵鱼肉百姓作威作福,削弱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正义性。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各地劳苦大众陆续爆发多场起义运动,反抗太平天国暴戾统治。他们在揭竿而起的时候,最常提到的,便是太平军士兵的非人行径。

丧失了革命性的太平军,每过一处便要掳掠平民,抢夺财物,霸占良家妇女。更过分的甚至打家劫舍,屠戮百姓,惹得天怒人怨。

一个为了推翻清朝腐朽封建统治而建立的军队,成为了被起义的对象,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丢掉了初心的太平军,战斗力自然不能和从前同日而语。

还有一点不能够忽视,就是太平军相对有清政府撑腰、有西方列强暗地里进行利益输送的湘军,装备和补给都处于长期匮乏状态。

李秀成部在激战雨花台的四十多天里,始终面临着断粮危机,到了后期还迎来了冬衣短缺的窘境。更不要说湘军的火炮和长枪,是太平军所没有的。

从军备和粮草淄重的“硬实力”,到组织架构、战略水平的“软实力”,太平军通通不如湘军,只剩下了人数这一项优势。雨花台一战的惨败,也在情理之中了。

3.自身阶级的局限

以上说的主将指挥失误、军队战斗力低下,都是太平军战败的直观原因。而在直观原因之下还有深层次原因,那便是太平军运动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农民起义运动。小农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种种缺陷,在太平天国这里得到了集中爆发。

首先便是长远战略目标的问题,太平天国领袖受自身阶级带来的眼界局限,缺乏长远的革命目标,从来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洪秀全在定都南京之后,只想着在“天京”宫殿里享受“天父”荣光,再无锐意进取的心气。甚至石达开的“西进”尝试,也是在他的不配合之下,最终走向了失败。

与满足于阶段性革命成果相对应的,是太平天国领导人们的迅速腐化堕落。南京建都后,从“天父”洪秀全到各路“天王”,全都沉溺享乐,民脂民膏大搞奢靡腐败。



洪秀全沉迷女色

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和当初的农民革命运动背道而驰了,而加速其堕落变质的,还有领导层连续不断的血腥内斗。

史学家公认的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拐点”,是洪秀全诛杀杨秀清的“天京事变”。这场残酷政变不光让太平军少了一位杰出将领,还大大动摇了太平军的革命信心。

可是这场“天京政变”,又是不得不爆发的,因为天平天国政权顶层的奇异组织架构,蕴含内斗必然爆发的因子。

“天京政变”之前,太平天国是典型的“二元权力结构”。洪秀全作为“上帝二儿子”,是国家的思想领袖,而军事实权大部分在杨秀清这里。

要命的是,不同于西方的政权、宗教权力彼此合作,太平天国的顶层组织架构,没有给分庭抗礼的权力以任何缓冲地带。

名义上的太平天国最高领导人,和实际掌握大权的杨秀清,稍不留意便会剑拔弩张、分庭抗礼,爆发尖锐冲突简直是必然的。

这场注定会爆发的政变,造成了两万余太平军精锐的死亡。洪秀全虽最终一手独揽大权,可军事能力拉胯至极的他,根本无法带领太平军走向胜利。



长期战略目标的缺失导致了领导人的腐化堕落,顶层组织架构不合理又带来了血腥内乱,这些都严重摧毁了太平军的革命信仰,进一步削弱战斗力。

当基层士兵们唱着“江山打不通、依旧做长工”的歌谣,对革命前景无比悲观时,南京雨花台一役的战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西方列强势力干涉产生的作用。为了能让清廷兑现不平等条约,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采取了严厉打压的态度,对湘军倒是赞助颇多。

在内外负面作用的加持下,雨花台战役乃至整个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失败,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了。



太平天国的失败,给后继的革命者们提供了参考。

后来的辛亥革命部队以及我党军队,正是在认真总结太平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才取得了成功。

参考资料:

1.雨花台破围战失败的原因(《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03期)



2.建国以来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研究综述(《淮南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3.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原因浅析(《科技视界》2014年16期)



4.三重视角: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考察(《东方收藏》2010年12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