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克兰女兵埃琳娜-萨韦利耶娃(Elena Savelyeva)的阵亡引发国际关注。这位在波克罗夫斯克前线被俄军击毙的女兵,生前以「女巫」之名活跃于乌克兰宣传体系——她一人分饰数十个角色,从讲俄语的反战难民到敖德萨志愿兵,用不同身份在官方宣传片中传递「抵抗叙事」。直到讣告公布,人们才惊觉:那个在镜头前哭泣的「托列茨克母亲」、痛斥俄军的「顿巴斯志愿者」,竟是同一个人。



一、从「女巫」到「演员」:战争宣传的工业化流水线

埃琳娜的「多面人生」并非孤例。在乌克兰军方的宣传体系中,「角色演员」已形成成熟产业链:

身份工厂的精密运作:乌克兰国防部下属的「信息心理战中心」会根据不同受众设计角色模板。例如,针对俄语区民众,埃琳娜会化身「被迫逃离家园的卢甘斯克教师」,用流利俄语控诉「俄军暴行」;面对国际媒体,她又以「敖德萨反战青年」身份出镜,用英语呼吁西方加大援助。

剧本化的情感操控:其宣传视频遵循严格的「三段式结构」:开场展示「受害者身份」(如抱着玩具熊的难民形象),中段讲述「觉醒故事」(从平民到战士的转变),结尾呼吁「团结抗俄」。这种模式被乌克兰官方称为「情感武器化」策略。

技术加持的真实性幻觉:埃琳娜的每个角色都配有伪造的身份证明、社交媒体账号,甚至「亲友证言」。例如,她在扮演「托列茨克难民」时,视频中出现的「邻居」实为同部门演员,而「被炸毁的房屋」则是在利沃夫搭建的摄影棚。



二、战争中的「身份黑市」:从宣传到实战的灰色地带

埃琳娜的案例折射出乌克兰军方对「虚假身份」的系统性运用:

1. 情报战中的身份欺诈

乌克兰「格鲁乌」特种部队曾招募演员伪装成俄罗斯士兵,潜入顿巴斯地区收集情报。2024年11月,俄军在红利曼抓获的「俄军逃兵」实为乌克兰戏剧学院学生,其携带的「机密文件」全系伪造。

2. 心理战中的人格分裂

乌军「网络战司令部」运营着数百个虚假账号,其中最著名的是「塔季扬娜」——这个自称「顿涅茨克亲俄居民」的账号,实则由基辅的五人团队操控。其发布的「俄军暴行」视频被西方媒体广泛转载,成为「布恰事件」后续舆论战的重要弹药。

3. 实战中的身份混淆

2025年3月,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歼灭的乌军突击队中,发现多名女兵持有伪造的俄罗斯护照和「顿涅茨克民兵」证件。这些女兵被证实隶属于第425「斯卡拉」独立突击团,其任务是渗透俄军防线实施破坏。

三、宣传机器的牺牲品:被战争吞噬的「埃琳娜们」



埃琳娜的命运揭示了宣传体系背后的残酷现实:

身份的牢笼:为维持角色真实性,她被禁止与家人联系,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使用真实姓名。其母亲在接受LIFE.ru采访时透露,女儿最后一次通话是在2024年圣诞节,当时她谎称自己在利沃夫做护士。

价值的量化:乌克兰军方根据宣传视频的传播量给予「角色演员」奖励。埃琳娜因在YouTube单条视频获得超500万播放量,被授予「勇气勋章」,但实际月津贴仅相当于200美元。

死亡的隐喻:其阵亡后,乌克兰国防部迅速删除了她所有宣传视频,并将讣告中的职务改为「后勤人员」。这种「身份消失术」旨在防止俄军利用其真实身份进行反宣传。



四、历史镜像:从「夜间女巫」到「数字幽灵」

埃琳娜的故事在战争史上并非首例:

1. 苏联的「夜间女巫」

二战期间,苏联第588夜间轰炸机团的女兵们驾驶木质飞机执行轰炸任务,德军称其为「Nachthexen」(夜间女巫)。她们的真实身份长期被掩盖,直到1990年代才被追授勋章。

2. 叙利亚电子军的「面具」

2013年,支持巴沙尔政府的黑客组织「叙利亚电子军」入侵美联社推特账号,发布「白宫遇袭」假新闻,导致美股暴跌。该组织成员均使用匿名身份,其头目「幽灵」至今身份成谜。

3. 俄罗斯的「巨魔工厂」

圣彼得堡的「网络研究机构」曾雇佣数千人运营虚假账号,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传播分裂信息。其员工需同时管理20-30个账号,从「反移民的德州农民」到「支持桑德斯的纽约艺术家」,形成庞大的身份矩阵。



结语:当战争成为角色扮演游戏

埃琳娜-萨韦利耶娃的死亡,撕开了现代战争宣传的虚伪面纱。在这个「真相稀缺、叙事为王」的时代,每个「女巫」背后都是被战争异化的个体,每个「角色」深处都藏着无法言说的真实人生。正如她在最后一条未公开的宣传脚本中写道:「当你们看到我的眼泪时,那既是角色的,也是我的。」

(部分来源引用:LIFE.ru新闻网、乌克兰国防部文件、俄军前线战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