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合肥4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4月23日,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安徽省科技馆指导,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十七协同组及安徽省第一协同组线下交流活动启幕。相关省份协同组成员、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200余人齐聚包河区,共话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开幕式上,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汪晓东介绍,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国内首个独立建制的省级科技教育阵地,构建了覆盖科普强基、科创引路等五大功能区的科技教育生态链,并开发三套特色课程体系,年均服务青少年超2.4万人次。
浙江金华黄宅中学作为农村校代表分享科学教育经验,该校通过“走廊实验室”“三航模拟实验室”等场景迭代,打造“科学之旅”省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合肥包河区构建“三位一体”科学教育模式,率先实现“每校一名理工科硕士科学教师”,开发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例如,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三小学打造“蚕桑坊”,构建“五个一”实践体系(一本蚕桑日志、一场科学观测、一次抽丝体验、一件文创作品、一场成果展演);合肥屯溪路小学龙川校区“筑巢引鸟”项目,通过科学观测、模型设计、生态艺术创作,探索“科学理性+美育感性”融合路径。
活动现场。合肥包河区教体局供图
市集巡展。合肥包河区教体局供图
合肥市包河苑小学“泥哨韵律中的科学之音”、合肥师范附二小“科学与戏剧的交响”、合肥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千年非遗染艺遇上科学魔法”……23日下午,在合肥望湖小学洞庭湖路校区,汇聚52所学校创新成果的《科学教育创新集市巡展》火热开展。各校项目化、场景化展示了科学与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生态环保等领域融合成果。
科学教育成果展示。合肥包河区教体局供图
当天还开展了包含科学文化版块、STEAM科学课程版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版块的“科学教育创新博览会”及讲座分享,现场发布了《包河区STEAM教育课程白皮书》。与会嘉宾围绕“跨区域资源共享”“师资协同培养”等议题进行了分组研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