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美术报》特别策划推出“晒一晒艺术家的书架”活动,邀请中国国家画院的部分艺术家晒书架、晒书桌并分享关于读书的见解。


刘万鸣

读书对于美术创作者而言,是一种培养心境的过程。从书本中汲取知识、重温经典,有助于我们保持创作的最佳状态。



徐涟

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生活所需,但无法代替人类“活着”。唯有阅读,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



卢禹舜

自幼受诗词启蒙,大学研习哲学,读书让我深谙中国画“天人合一”之妙。在书海中徜徉,能够让诗意入画,让艺术扎根生活,避免创作中的“惯性”与“空洞”。




纪连彬

读书如与智者对谈,中国哲学启迪思维,传统艺术滋养灵魂,我在这墨香里,探寻艺术的无尽远方。




于文江

阅读如开窗见山,每本书都是新天地。书中字句似清泉涤心,故事人物若明灯引路。沉浸书海,方知世界浩瀚,思维得以拓展,心灵亦获滋养,此乃读书最妙之趣。



李延声

我的母亲陈洁梅是老红军,我依其遗愿将潮连祖屋改建成“洁梅书屋”,在江门市蓬江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它成为集展览与阅读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书屋开放后,我们举办了读书会、书法班、画展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愿书香成为滋养人们心灵的精神力量。




邢少臣

读书使我们聪慧,使我们德正,使我们心态平和。读书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使我们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使我们更理智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与书为伴每一天都是充实的;与书为伴,每一天都是光明的;与书为伴,一生都是富有的。




吴迅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王鲁湘

读书,思考,写作;再读书,再思考,再写作……如此循环往复,几乎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高度耗能的业态。好在有许多时间是在读画、读图、读器,相对轻松,更似一种把玩的游戏。最近几年主要读大字、写大字,游戏于汉字符号的书写,陶醉于笔意线形及墨韵,更惬意松快了。有书读的日子一定要珍惜,毕竟世界的所有营生,唯读书最乐。



陈风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人类离开了书籍,就像树木失去了根系,既难以追忆悠久的历史,更无法延伸向往的未来。




林容生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让我们理解他人,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认识自己。




王艺

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年轻时相信开卷有益,喜欢乱读书,结果是把书读成了一锅浆糊:没有逻辑,不成体系。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于事无补不说,还净瞎耽误工夫。知识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人生有许多事情要做,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为读书而读书,纯粹是闲人的一种炫耀。所以,读书是有限人生的一种时间分配方式的选择。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尽可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创作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去读,才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




李晓军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画谱,更是一部“经书”,是在中国绘画中寻找自己的“形式”经文。梅兰竹菊之于画界几百年来形式不变,然而却幻化出万般风采,风采之处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芒。中国绘画中的“技”亦是“道”,只以“技”视之似陈腐不堪,遵之以“道”则知修途无尽。




顾平

绘画涉及的面很广,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况且记忆也会丢失。书是知识的海洋,是凝固的宝库。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反复读则可以强化知识的记忆。诗歌、文学及文字的韵律和绘画异曲同工。功夫在画外,读书必备。



王辅民

读书是借助文化的象征性构筑起一个充满欢愉的精神疆界。运用那些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去诠释当代社会中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饱含极具个性且独特体验的生命意识,最终形成了一种不可重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态。在欢愉之中,我们寻找文化的积蓄,进而获得精神的释放,实现艺术的自由表达。此外,还能从传统文化符号里探寻现代意义上的共识与共鸣。



卢志强

数字时代的屏幕阅读,使得人们在获取资讯、知识等方面变得十分便利、高效,但也容易因信息过载而引发大脑疲劳、专注力下降。碎片化信息的积累或叠加,流于浅表,难以对陌生和不解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使它们转换成智慧的一部分。

思考源于深度的阅读和发问。经典的文字是思想的载体,需要反复推敲、斟酌,常读常新。传统意义上的伏案攻读的勤学经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的修身和治学路径,仍应成为当下日常忙碌中的人们所向慕的、将问题深耕的重要方式。




姚大伍

读书从文字内容出发,总感觉忽略了重要的事情。其实文章都有着对应的时代意义,或针对时代问题,或针对发生的事情,如能对应时代、对应问题去读,相信对作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把这称为“读书解意”。



方土

在艺术这条孤独的长路上,赖少其就像一盏不灭的明灯。他的《赖少其画集》是我案头常备的书,那些枯笔焦墨间流淌的生命力,总能在我迷茫时给我力量。

记得年轻时拜访赖老,他总爱在画室里一边研墨一边说:“艺术这东西,最怕的就是心浮气躁。”后来我要办画展,他不仅题写了展名,还特意为我的实验水墨题字。最让我铭记的是他握着我的手说:“守得住寂寞,才能见得着真章。”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如今再看赖老的艺术人生,才真正懂得什么是“衰年变法”。病痛缠身时,他的画反而愈发苍劲;市场喧嚣时,他依然守着那份孤寂。正是这份坚守,让他的笔墨穿越时空,在百年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每当我深夜独坐画案前,总觉得能听见赖老在说:“别急,慢慢来。”




尚可

在如今的快餐文化时代,读书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尤其是对于那些非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者而言,人无闲读书甚或无心读书。毫无疑问,读书需要有安静的心境,因为读书的目的无非两种,要么为了知识的获取与修养的提升,要么出于一种打发光阴的爱好。没有心灵的宁静或沉潜的心态,书是读不下去的。自古以来,普遍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其实读书可以改变世界,任何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无不是基于知识积累和人类智慧的发挥。世界上的书太多,虽然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人的生命时长是有限的,唯有根据自己专业所长或对某种知识的渴求,而有选择性地涉猎。



郭子良

人与动物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动物的生活是:工作(捕猎或寻觅),吃饭,睡觉,玩耍。人的生活是:工作(赚钱),吃饭,睡觉,玩耍(娱乐),读书与思考。人与动物生活方式的差别大抵如此。

时代变了,现在的人很多是用看电子屏幕取代实物书籍,某种程度上,是用更多的娱乐取代了读书与思考。所以,我们的教育很重要,要引导孩子把读书作为一种乐趣与生活方式,而不是负担。以身作则,我们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张桐瑀

在我看来,美术学的分科独立,是导致当下美术史论研究空心化的一个要因。20年来,我参观考察了全国300多家博物馆,以及几十家外国博物馆,感觉美术学应该和考古学、博物馆学相结合,才能让美术学之鱼活在水里面,而不是从水里把“鱼”捉出来晾干贴在墙上,让它失去鲜活的生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书架上的考古学、博物馆学的书籍就越来越多了。




朱其

理论与写作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一种上帝视角,即一种全景式的系统视角。因而系统占有文本,就是一个基本门槛,只有专业知识达到一种系统了解的程度,写作才会形成一种如数家珍且自信的话语。




申卉芪

穿越时空,进行心灵的交流,汲取他们的智慧和见解,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雷苗

读书是最美的姿态,在翻页之间,照见生命的辽阔与温柔。



宛少军

有人说,一个人的世界观是由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过的书塑造的。对我来说,阅读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能经历的都很有限,更不可能经历中外千年历史。只有阅读,才能为我打开古往今来的世界,知道这个世界曾经和现在的样子,真实的样子。只有阅读,我才有可能跟随那些圣贤师者去遨游、去思想,我才有机会如同当面请教一般去聆听教诲,如果愿意,还可以随时请教、经常请教。只有阅读,我才有机会得到更多精神滋养,不断成长。



王跃奎

读书若临山水,闻墨如泉涤心。字里行间与古今贤者对话,借他人智慧照见自我。“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页翻动间,世界渐宽。




徐冬青

我曾把鲁米的这首诗题在自己的画上:

今天挚爱者要我发疯。

我已发疯,但他要我再疯一点。

若非如此,那么为何他撕下面纱?

我已失态,但他要我原形毕露。

当你发现自己和挚爱者在一起,有一刹那的拥抱,

那一刻,你就会发现你真正的命运。

啊,不要破坏这宝贵的时刻,

这样的时刻非常、非常稀有。

【波斯】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 (1207年—1273年)




陈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金新

读书,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王治

文字是翅膀,载我领略未曾抵达的心灵异域;文字也是牢笼,其固有的信息表达局限,也打造思想的幻界。怎样读书?如何借助它飞翔,又不被其束缚,在字里行间找到真正的命题与洞见?这永恒的谜题,正是阅读最迷人的挑战。




杜浩

好的书籍凝结作者的思想,透过文字来传达。一部好书可以改写我们的思维,从而影响我们的行动。




刘立宇

喜欢毛姆的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庇护所》,他说:“应该将阅读视为一种享受而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读书是与无数人的隔空交谈,让我们在困惑时找到答案,在迷茫时找到前进的方向,孤独时能遇见共鸣。所有那些读过的文字都会成为我们看世界的眼神——更柔软,也更坚定。



孙震生

纸质书籍摩挲指尖的沙沙声,是电子屏幕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震颤。油墨在纤维上晕染的轨迹,让思想获得有重量的实体形态。当三座书墙在暮色中投下温柔的阴影,我触摸到的不仅是装帧的肌理,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图谱。在这个数字化奔涌的时代,纸质书籍依然是我对抗虚无的锚点——每道折痕都是思想的年轮,每枚藏书章都是精神的文身,让缥缈的灵光在物质世界获得庄严的栖居。




邓柯

我读的书从大书到小书,越读越小,学生时期会攒钱买各类大开本印刷精美的画册,而现在更沉浸于那些小书中的文字内容。阅读让人联想,促进思考无限生发,有时好似遇见智者,有时好似寻到知己……我喜欢把不同时期的书汇集在一起,在这温暖宁静的书房里,滋养内心。当书中的所感在生活中体悟到,又在作品中呈现时,阅读就是自然而然、无处不在了……慢慢地,阅读成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




张蕾

幼时的我酷爱读书,因为在书里可以窥得大千世界的多彩多姿。长大后的我依然喜欢看书,因为翻开书的那一刻就像进入心灵的港湾,再烦乱的心绪都会被平复,且常常都能满血复活。




王瑛

读好书,光阴慢。




邱琳

艺术在交流中鲜活,在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与社会框架中生长。经过与这些相关的阅读,以及指向性较强的专业书籍,建构自己的分析框架、知识结构,进行系统且有深度的思考,反映在艺术创作中。




任军伟

书到用时方恨少,艺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康雷

当指尖翻开一本书便是缘起的开始。在我阅读的漫漫征途中,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似一阵强劲的飓风,席卷了我固有的思维框架。而董欣宾的《魔语》从独特的东方视角为我开启了哲学的另一扇大门……读书塑造了我的文学人格,让我笃信人性的丰富与复杂,世界的多维与交融,也不断塑造着全新的我。

我的阅读方法可以凝练为“结构优先”“兴趣驱动”“缘分接纳”。我会快速浏览目录、前言、后记,大致了解书籍的整体架构与核心脉络。那些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往往始于某个章节迸发的强大吸引力或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而对于那些暂时无法读透、理解的内容,我从不强求,怀揣着期待,静候来日重逢的契机。

阅读之日便是缘起……




常欣

开卷有益,常看常新。




任赛

书页如镜,映照历史沟壑,亦吞吐未来晨光。

阅读——照见自己灵魂的模样。




李卓

对我来说,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拓展未知领域,以古鉴今。在翻动的书页间,我们碰触名著中凝固的千年时光,感受人物在困境中的不屈精神,这些都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我很喜欢那句老话:“鸟要高飞先展翅,人要进步先读书”。捧起书本时,仿佛有阳光透过纸页,暖暖地照进心里。




付振宝

阅读是无声的对话,书卷似千年的宣纸,文字乃游龙之墨痕,阅读似水墨氤氲的时光,可沁人心扉。阅读如题跋钤印,足涤凡襟的心迹,可耐人回味。待万卷烟云沁入绢素,神思之虚白处,自于方寸间觅得永恒。




王聪丛

在读书明理中体认“沉密神采,如对至尊”,以良知良能践行生命之书。



汪浩然

读书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兴趣所在,时间长了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总能在阅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浮躁时找到心灵的慰藉。每本书都像通往一个我所未知世界的大门,阅读时如同穿越别样的世界,得到与古人或智者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热爱生活和珍惜当下。


(刘晶、贺玮、李振伟、黄家馨、赵墨、闫君、杨晓萌、张湫逸共同采访)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