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本上的兵马俑跳起舞、庐山瀑布倾泻在眼前、画纸上的小台灯被点亮……当“自然、自主、自信”的教学理念遇见人工智能,浩浩荡荡、不动声色的AI技术,正以多样化的形态融入小学生的课堂,让每一位教师在探索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回龙观二小)一直秉承“自然、自主、自信”的“三自”课堂教学理念,把人工智能融入日常教学,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实现个性化学习。学校在“以智助研、以智助备、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炼”上积极实践,在深耕一个或多个学科基础上,探索学科全覆盖的实施路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回龙观二小的老师们是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为课堂赋能提质增效的吧~
以智助研——AI赋能学情、个性化习题生成
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设计师”,AI的普及并未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推动其角色向更高层次演进。正如五年级的胡可心说,“在数学课上我们学立体图形小正方形排列的时候,老师可以用AI软件,生成的小视频都可以给它切分,或者排成一列,我觉得更有趣,而且还更简单易懂了。”
回龙观二小教学主管袁靖宇也介绍道,数学学科AI赋能学情分析和个性化习题形成,当时让大家眼前一亮的点,就是试卷分析更加具体,也更加全面。现在利用AI,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利用到试卷分析当中,还包括平时的错题、重难点的选择,都有利用AI软件去完成。
以智助备——AI赋能教师备课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科学、道法、信息科技、劳动、心理等综合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这类学科普遍面临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一位教师往往需要承担跨年级、跨学科的繁重教学任务。回龙观二小的科学教师人均授课覆盖8个教学班,劳动教师需统筹3-4个年级的课程实施,信息科技教师更是要兼顾机房运维与跨年级教学设计。“备课时间被切割成碎片,不同年级的学情差异又大,传统备课模式根本难以应对。”该校科研主管于慧坦言。
以智助教——AI赋能学生表达
英语学科是用AI赋能口语交际,在英语课堂上利用一些软件能够实现人机互动,并对学生口语进行实时的反馈和评比评价,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力。而音乐学科就是AI赋能歌曲的情感表达。教学主管袁靖宇表示,音乐教学中,孩子表达歌曲情感是难点。教《春天举行音乐会》,就算孩子懂歌词,也难唱出欢快劲,传统引导效果不佳。AI助力则不同,它生成春天音乐会的精美画面,枝芽嫩绿、花朵缤纷、鸟儿欢唱。孩子们看着画,如临春日盛会,情绪高涨。再演唱时,歌声充满愉悦。AI赋能课堂,融合审美与演唱,帮孩子突破情感表达瓶颈,让音乐课更有活力。
以智助学——AI赋能习作教学研究
在语文学科深耕以智助学,回龙观二小教学主管袁靖宇介绍道,通过引进新设备智能笔,学生在写作时,老师在平台上能实时看到学生作品,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对整个班级的写作成果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语文课标和本单元的习作要素给出针对性建议。利用智能平台,老师能更好掌握学情,实现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时效性。五年级二班于秉睿说:“刚开始用智能笔进行写作时觉得特别新奇,后来发现老师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反馈作文更及时,当天就能收到批改完的作文,而且通过详细的批改可以知道自己在写作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提升了我的习作能力,还能生成我自己的作文集,特别有成就感。”
以智助评——AI赋能教学评一致性的体现
AI遇见艺术学科后,孩子的艺术作品有了温度,也点燃了孩子对自己在艺术表现上的期待。“在之前的美术课上,我们只能面对静止的画面进行评价,也难有成就感,画中的小鸟、鱼等安静地躺在纸上,魅力难展。现在老师利用AI软件在课上就直接让我们的画动起来了,我们也觉得自己的画更有意思、更有价值,我们非常有成就感,更期待上美术课了。”五年级三班李承珊说道。
科研主管于慧介绍说,有了AI的加入之后,情况大为改观。绘制的小鸟振翅而飞,设计的台灯光彩闪耀,作品变得鲜活。动态呈现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作品价值,学生的成就感随之而来,课堂也在教学与评价的和谐统一中焕发出新活力,使学生更加自信。
以智助练——AI赋能学生体质健康体质提升
在体育课上,AI如何赋能学生体质提升呢?据了解,在回龙观二小体育课堂中,通过天天跳绳app,记录锻炼过程中学生的心率、消耗的卡路里以及自己身体当中各部分肌肉占的百分比,进行数据分析,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科学的锻炼。
AI进校园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它不仅是学习工具的创新,更重塑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和未来竞争力。首先,AI进入校园让原本抽象知识“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其次,过去学生认为AI是“魔法”,现在他们理解到这是“数学+数据+算法”的科学,使学生认知升级。最后AI入校园培养了学生未来核心素养,让学生发展计算思维、创新思维以及科技伦理的意识,突破传统能力边界。
当代码与粉笔共鸣,当算法与求知共生。回龙观第二小学的课堂是传统与未来的焦点,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重构教育生态的基因,他聆听每个独特的心跳,点亮每段差异化的成长路径,让知识的边界消融于无垠创新的心海,让我们一起期待AI在课堂教学中更具生命力、创造力的新图景。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