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言堂】
中小学STEM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感悟
主题:全国九省市中小学STEM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时间:2025年4月20-21日
地点:湖北省宜昌市金东方初中、金东方小学
总共四节小学数学课,第一节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点搬家》,第二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第三节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活动课《我来数一数》,第四节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
从这次研讨活动的主题出发,结论是第三节课充分体现了STEM理念,第二节课试图在常规教学中加入STEM元素,剩下两节均为常规数学课.
一、STEM课堂教学的内涵
先问下AI,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STEM教学方法,DeepSeek回答如下:
看完上面这一段内容之后,我们会发现在2022版新课标中,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中,也有下面一段文字:
我们不妨将问题简单化,STEM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和现在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用后者来装下前者的全部内涵.
二、跨学科主题,学科又是怎么来的?未来又朝哪儿去?
从教学的老祖宗孔子说起,论语中记载孔子四教六艺,其中四教分别是文、行、忠、信,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按古代生产力水准,多数属于文科,这很正常.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知识爆发,旧的体系已经无法容纳,因此出现了细分学科,我们现代的学科多半源自这个时代,并且当初的学科种类已经远远不是现代的种类,数量上更加丰富,划分也更加细致.
然而我们都知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在学习时细分学科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但学生未来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又需要多学科知识融合,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便十分迫切,不管哪一行,只具备一项技能是不够的,而这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能等到学生分科学习结束之后再去培养,当学生已成年,思维习惯被学科固化之后,再想融合是很困难的,因此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有限地打破学科界限是十分必要的,这便是我们在新课标中看到的对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虽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分学科学习,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会分学科,虽然我们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时候,要跨学科,但我们时刻要牢记,教学实施者,是分学科的.
很显然,同为STEM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能够很清楚地分辨一节科学课和一节数学课,它们有本质上的不同,错误的表现就是数学老师上的数学课没有数学味道,或者全是数学味道,都不符合STEM理念.
三、项目化学习,项目是什么?怎样课堂活动才叫项目?
我们可以将“项目”两个字稍简化一下,改为“问题”,即我们设计一节数学课,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来源于真实情景,需要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
首先在一个项目中,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也就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在课堂上?这需要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从学生认知层出发,预估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会怎样思考,在备课中,这属于备学情;
其次在项目设计中,将问题包装好,尽量不要直接将真实情景搬到课堂上,毕竟很多真实问题的解决超越了学生认知,老师需要将其加工,去掉与学科学习无关的部分,将超认知部分修改成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在不改变原问题主体的前提下,将它设计成教学中的项目.
例如《我来数一数》课例中,老师展示的情景是鱼池中的鱼,提出问题是请学生数一下鱼有多少条.
这个项目很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毕竟他们目前能够掌握的知识在100以内的数,运算包括加与减;当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很快便遇到的真实问题,鱼在动,不好数;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孩子们七嘴八舌找到了思路,如下图:
学生每提出一种方法,都会在老师引导下对其可行性进行讨论,经过以上可行性研究,针对性解决学生发现的两个问题,分别用动转静和减少重叠两种方式提出自已的想法,这已经基本接近真相了.
然后老师便出示了准备好的一张照片,如下图:
这张图并不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而是经过了修改,分别针对孩子们提出的方法,进行了优化,鱼的间隔加大了,不再出现一条鱼被另一条鱼挡住,并且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照片上,以方便学生去数.
在学生数数的环节中,学生有不同的数数方法,在数之前,老师引导学生用记号笔在照片上作记号,边数边标记,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数哪种鱼,不同种类的鱼的特征,如何识别等.
学生数狮子头金鱼的时候,出现了按某种顺序数的行为,这也是课堂预期,老师并没有统一规定按什么顺序,只要有顺序,从左向右,从上往下等都可以.
在进行知识迁移时,老师只是给出了活动目标,数剩下两种类型的金鱼,从现场学生表现来看,迁移得很成功,利用前面数狮子头金鱼的方法,将剩下两种金鱼的数量确定了.
课堂小结部分也是亮点,并没有采用常规的问法如“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等,我个人也认为这种提问方式太笼统,没有具体指向,学生并不好回答,只好说一些大家都爱听的话来应付,这实质上失去了课堂小结的功效,这节课的课堂小结,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
①这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②你还想问什么?
③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能否用数学语言描述很重要,即使有学生回答不着边际也不要紧,经过适当引导,学生能够回到“正轨”.
我们在课堂上,不用担心放开之后收不回来,一年级学生受限于生理年龄,语言表达本来就没那么流畅,多一份耐心和细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思考、有表达,这节课才算对学生有作用.
至此,数金鱼这个项目,学生完成得非常好,通过这个项目,进一步掌握了生活中数数的方法,把数数清楚,把数数高效,这对未来的数学学习极有帮助.
四、常见的教学误区
基于STEM理念的课堂教学,不能将部分手段或套路塞进常规课堂,以图实现整节课的STEM化,也不能仅仅加一个或几个跨学科背景,便认为是STEM教学,我们需要认真准备数学活动,仔细研究生活情景,将其数学化,教学化,再呈现到课堂上.
例如《圆柱的认识》课例中,前半部分就是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出示含有圆柱的自然界实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体,用实物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接下来进入介绍圆柱各部分的环节,让学生沿长方形一条边旋转得到圆柱等,这一系列活动之后,安排了一个实验,圆柱承重挑战,学生用同一张A4纸,分别圈成圆柱或折成棱柱,在上面放不同数量的书,看哪一种承受更多重量.
这个STEM实验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生活中圆柱存在的必要性,以承重为一个切入点,这本没错,但实验设计中却出现了逻辑上的漏洞,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制作出的圆柱和棱柱,没有上下底面,中间是空的,事实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仅仅是底面那一圈周长,即理论上所有圆柱和棱柱的承受是相同的,如果出现承重不同,那也不是因为底面面积,而是其它因素,这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认识范围,所以这个实验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对本节课内容并无帮助,同时由于前面占用时间较多,整个实验时间也不长,象征性地完成,并且得出了老师希望的结论.
但并不是说,这节课没办法用STEM理念完成,个人觉得,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之后,可以安排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
第一个环节,展示自然界中存在的圆柱例如树干,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会是圆柱?
向AI提问,得到以下回答,这个回答并非一定在课堂上呈现,而是作为老师,需要先明白,并进行适当加工,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解读.
其实DeepSeek的回答本身也是经过数学优化的,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圆柱是一种必然,转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再去找圆柱体物体,会不自觉地去思考为什么会做成圆柱体,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个环节,进行实验,但不是承重挑战,而是用相同的A4纸去卷不同的圆柱或棱柱,再去测量它们的底面积,验证用最小表面积获得最大体积.
这就是对真实情境的修改,在小学六年级,学生对承重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并没有太多认识,但对体积、面积的计算比较熟悉,所以实验目标需要调整.
第三个环节,实验之后的归纳与小结,通过制作不同圆柱和棱柱,测量并比较体积,得到结论,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结果,并进一步理解生活中某些物体采用圆柱体的原因,从而回归到自然界中去理解树干为什么是圆柱体,完成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归到生活的闭环.
若条件许可,也可以进行这类承重挑战,我们可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相应的圆柱或棱柱,用小型液压机来测试它们的承重能力,但背后的原理仍然不是六年级学生可以理解的,只是按课标上的“了解”层次来要求学生.
我们不能用“打补丁”的方式来进行STEM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开始,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整个课堂都要围绕这个项目进行,充分给学生探究、交流、思考的时间,而不能借用一个或几个实验或操作活动来点缀.
五、总结
基于STEM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也理解为数学综合与实践,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用40分钟完成项目的研究,并且能够得出学生理解的结论,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即整节课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学生的收获也应该是解决了问题.
在备课之前,需要广泛了解真实情景下的问题是如何产生,如何解决,如何拓展到其它方面的,在这个基础上,对问题本身再加工,使其变成课堂上可以实施的项目,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坚持STEM教学的常态化,不是为了公开课作秀,坚持理念学习,更新自已的教学知识库,从而给学生更优秀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