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底有多少野生动物、植物?为了摸清上海生物多样性“家底”,市生态环境部门正在组织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这是本市首次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普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今天在“2025上海民生访谈”中透露,目前调查已经发现1个新物种——上海膝角隐翅虫,149个新记录,包括大型真菌10种、高等植物17种、昆虫122种。发现全球新物种“上海膝角隐翅虫”

这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从去年开始进入实质性调查阶段,带来很多惊喜:在部分区、环城生态公园带、上海动物园等多处都有全球、中国或者上海新物种的发现。

其中,崇明岛的发现颇为丰富。

从去年2月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馆、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在崇明岛开展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经过实验室鉴定分析,今年1月,结果出炉:调查共发现新物种1种、中国新记录种2种、上海新记录种74种、外来入侵物种9种。

新物种拟命名为“上海膝角隐翅虫”,是昆虫学历史上首个发现于崇明岛的物种,对于探索崇明本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人员采用样线法、筛虫法、马氏网捕捉飞行昆虫法、灯诱法等多种方法,对崇明岛50个样区进行了总计近150次的深入探索,

上海膝角隐翅虫发现于在东滩湿地的一次灯诱实验中。工作人员现场采集到一头前胸背板红色的雄性标本,查阅文献发现,其外观与膝角隐翅虫相似,但经过测量和解剖,本次采集到的标本在内部生殖特征这一重要区分依据上与已知种的形态不同,因此确认为是一个新物种。


在崇明岛还发现了2个中国新记录种,邵特突眼隐翅虫是其中之一。这个物种过去仅分布于日本,这是首次在中国被记录。


黑翅茎蜂是一种体型细长的蜂,它是在崇明岛发现的上海新记录种。据了解,这种成虫仅出现在4月末至5月中旬的时间段。专家推测,过去没有在上海地区记录过该物种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其发生期较短未能采集到。


调查还发现了多种在上海其他区域极为罕见的大型昆虫。如生活在崇明岛沿江芦苇丛中,数量稀少的厚头拟矛螽,其体长可超过10厘米,是上海体型最大的螽斯之一。还发现了大型水生昆虫——大田鳖,近年来在上海几乎绝迹,说明崇明岛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为这些少见的水生昆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通过这次调查,崇明岛昆虫记载的数量从245种提升到756种。

本次调查,还在崇明、青浦等5个区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说明上海乡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让这些娇贵的植物重新获得生存空间。

水蕨是一种对水质要求严苛的珍稀植物,曾在20世纪90年代因水体富营养化大幅减少。


今年2月,在嘉定区娄塘河段发现了小口小鳔鮈,它的体长只有5、6厘米,对水质极度敏感。这是上海首次记录到这种小型鱼类,它的现身是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成效的见证,标志着上海水域生态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苔藓植物是环境质量的“晴雨表”,其叶片上仅有一层细胞组成,是环境监测的指示植物。这次调查中,发现了天目疣鳞苔、东方疣鳞苔等新的苔藓植物,如果环境空气质量不好,比如二氧化硫浓度上去以后,细胞就不会生长,它们就会死亡,新苔藓的发现,说明上海的空气质量在改善。


中学生发现了多种昆虫新记录,人人成为“公民科学家”

截至目前,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吸引了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4000余人次参与,逐步培养人人成为“公民科学家”。

在崇明岛昆虫调查中,一位中学生发现了上海昆虫新记录昆虫4种、中国新记录昆虫1种。在民生访谈中,晏波特别表扬了这位中学生,并且欢迎更多市民加入进来,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发现者、记录者、守护者。

近年来,依托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公众科学创新实践”项目,已经开展了“上海昆虫家谱”、“上海蝴蝶监测”、“赤腹松鼠调查”、“崇明东滩鸟类调查”五个项目,构建公众参与的科学实践网络。

2022年起,复旦大学、上海市林业总站等单位、机构,组织市民参与“貉口普查”,1000多名市民主动报名担当调查志愿者,提供了大量宝贵数据。

目前,上海共有超过300个点位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数量约为3000-5000只。通过三年的连续监测和社区管理,貉种群数量从局部密度过高到趋于稳定,居民们不再像当初第一次看到这种野生动物时那样惊慌失措,对出现在身边的野生动物慢慢有了理性认识。


在崇明岛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
市民志愿者参加貉口普查

市民如果对野生动物调查感兴趣,可以通过微信搜索“听见万物”小程序,完成注册并选择参与项目。平台现有注册用户4万人,累计收集数据2.4万余份。持续参与年度项目的志愿者将有机会获得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认证的志愿服务时长,项目组颁发的年度优秀公众科学家证书等。


生物多样性依然脆弱,需要共同守护

自然环境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各种人类活动依然影响着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依然脆弱,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崇明东滩通过持续开展互花米草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修复,让小天鹅等珍稀鸟类逐渐回归,从十几只的低谷达到最高峰达近3000只,长江口重现“万鸟翔集”的盛景。

也许,有些市民不太理解生物多样性,不明白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市生态环境局介绍,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约7成来源于动植物。比如,从黄花蒿中提取的抗疟单体青蒿素,挽救了2.5亿人的生命,从红豆杉中分离的紫杉醇,为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全球有一半的GDP产出,都与生物多样性有关。全球近40%人口的生计,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

晏波还介绍,今年1月份,上海以总河长令的形式发布了“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为市民打造生态宜居、生态功能良好的河湖,去年发布了21条,今年可能还会发布105个幸福河湖,让市民有更好的滨水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