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之际,世界永续发展主题典型案例和创意作品优秀代表“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正式启动“G318生态守护者口述史项目”。作为首个在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沿线系统性记录生态守护者故事的团队,该项目将沿G318川藏南线深入四川、西藏等地的保护区、保护地及文旅目的地,挖掘野保员、护林员、当地群众、科学家、环保志愿者等不同身份人群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倡导共建G318生态友好公路,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同时,通过展现川藏地区生态文旅的优秀案例,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全球传播。
聚焦“中国最美景观大道” 留存濒危生态记忆
G318川藏南线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串联大熊猫国家公园、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有大熊猫、滇金丝猴、马鹿、白唇鹿、黑颈鹤、雪豹等大量珍稀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藏、汉、羌、珞巴族等多民族的聚集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样本。
项目负责人张丽娜表示:“这是一条绵长的生态公路,既有高原传统的生态智慧,也有现代保护技术的实践。我们希望通过口述史记录,抢救性留存一份青藏高原上的‘地球记忆’,为未来生态治理提供更多可能性方案。”
团队计划采访100名野保员、护林员、当地群众、熊猫管护员、生态环保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网络意见大V、游客、环保志愿者等人群,挖掘他们的经验和故事。这些故事将形成纪录片、自然教育课程等成果,并在海内外平台展示,推动生态保护的“中国经验”走向世界。
多重意义 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融合实践
“G318生态守护者口述史”项目具有多次意义。在文化传承维度,G318沿线各民族拥有独特的生态智慧,如高原群众敬畏自然的传统习俗、世代积累的物候学知识。通过口述史记录,这些濒临失传的生态理念得以留存,为现代生态治理提供灵感。
在生态保护维度,G318串联多个关键生态保护区,记录野保员、科学家的一线实践,能系统性梳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的“中国经验”,为全球生态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同时,这些故事能直观展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唤醒公众对脆弱高原生态的关注。
在社会价值维度,项目通过纪录片、互动话题等形式传播,既能提升G318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又能以“全民共创”形式,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又能以“全民共创”的形式,吸引旅行者、企业、明星等群体参与,凝聚社会力量,让生态保护从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深耕高原 构建“可持续”保护模式
“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是一支以女性为主的自然保护团队,成员涵盖科学家、摄影师等,长期扎根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区域。团队深耕青藏高原生态口述史多年,深入多个村庄、保护区等地进行大量调研工作,已完成200位守护者的采访,成果获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荣誉,并被写入2024年中国口述历史观察报告。
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发起人、组委会执行主席林卉评价说,“该项目以女性口述历史工作者视角切入高原生态保护这一独特领域,实现了对野生动物保护群体和其关照对象的关系、故事及意义的多重记录。”
团队反复强调“可持续模式”与“留存地球记忆”的概念,“生态保护不是一时的口号,真正推进起来真的需要耐心和毅力。我们作为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希望关注这条公路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它可能是正向或者负向,需要不断地有效参与和治理。”张丽娜解释。
专家顾问团队护航 高校青年“接力”讲述
为确保科学性,项目组邀请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物种行为学等方面的科学顾问团队深度参与访谈设计和成果报告分析。
该项目另一个亮点是创新引入高校共创机制,吸引生态学、传媒学等不同专业高校学生实践参与,也作为社会实践和生态保护志愿者,为当地的可持续注入高校青年的力量。
南开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新智感”生态数学与智慧保护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郭强辉说,我们长期关注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数惠自然——生态数学+智慧自然保护首创者”集生态数学、智慧科技与公民教育于一体,也希望能够在积极推进生态公民教育,共同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
人人都是守护者 让理念化为行动
每一位经过318的人都是生态守护者”是项目的核心理念。团队设计了多元化参与渠道:在地居民通过深度访谈分享经验,旅行者可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环保见闻,未来还面向旅行者开发轻量化的“318生态旅行指南”。自然教育课程中特别设置“全民守护实践”模块,如面向游客的“垃圾处理指南”、针对当地学生的“社区守护者”主题课等,让保护理念真正落地。
在世界地球日启动这一项目,“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希望唤起公众对高原生态的关注:“守护自然不必惊天动地,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是对地球的深情告白。”
通过记录、传播与实践,希望G318生态守护者口述史项目不仅是一条公路的故事,更是中国生态保护的缩影,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供稿: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