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九龙坡区民主村,外国媒体记者们在黄葛树下听民主村的龙门阵——

几年前,大部分重庆人对民主村的印象,只是轮廓模糊的城中村,只知它是老牌兵工企业重庆建设厂的家属区之一。

随着被纳入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区),如今的民主村,咖啡馆的香气与老茶馆的茶香交织,建设渠边、诗歌长廊下,孩童正在嬉戏,社区食堂里,老人们与打工的白领们唠着家常——这个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社区,正用“民主”之笔书写新时代的焕新答卷。

共商共建共享:解码老社区的治理基因

“民主村的幸福密码是什么?”“在改造更新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棘手问题?”“居民参与度如何?”……在分享环节,外国媒体记者们竞相提问、不停记录。

“从民主村的发展历程看,我们深深感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主村。”九龙坡区委书记覃昌德与大家分享了民主村的三点做法。

第一是共商——每个人都是民主村生活的主人。

覃昌德说,民主村看似一个社区,实则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要把这个社区治理好,最有效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每个人的能动性激发出来,凝聚起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磅礴力量。“我们的社区党员干部每天任劳任怨,为群众办理医保社保、调处邻里纠纷、提供困难帮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维护,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当起了兼职的社区工作者,有些居民自愿当起导游,等等。可以说,生活在民主村社区的每个人都是民主村的主人。”

第二是共建——每个人都是民主村发展的功臣。

覃昌德告诉大家,民主村的改造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硬件设施的调整,也包括软件环境的优化;既要考虑原住居民,也要考虑外来人口。“我们在民主村的改造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不断凝聚民智,老旧房屋是拆还是留,社区医院、食堂建在什么地方,菜市场怎么改建,电梯怎么安装,停车位、垃圾桶怎么设置,等等,事事处处都体现‘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大家的共同商量、共同努力才有今天民主村的焕然一新。

第三是共享——每个人都是民主村治理的受益人。

他介绍,今天的民主村,生活环境、配套设施各方面条件都变好了,星级家门口就业驿站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就近找到工作,川外九龙附小等优质学校可以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社区老年食堂能让老年人享有保姆式服务,由社区医院与公立医院组建的医共体,能让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好医生”。“这是每个人的劳动成果,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收获。”

“对!我们民主村就是名副其实的‘民主’村!”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接过话茬说,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城管队员巡逻时发现有一处房屋外围墙年久失修,出现裂痕和垮塌,及时上报后,街道决定拆除并重新修建围墙,但围墙改造更新方案因居民意见不一无法实施。

“围墙拆不拆、怎么拆,应该让居民说了算。”伍成莉说,城管部门联合社区反复实地勘察,深入居民家中征集意见,前后三次完善方案,街道还牵头更新公司、民主村社区等多单位于去年10月召集居民代表举行协调会议,最终赢得居民理解和支持,威胁居民安全的围墙顺利拆除。

从决定拆墙建院的拉锯战,到规划停车位的反复论证,这个容纳原住民、新市民、商户的“小社会”,始终践行着“众人事众人议”的铁律。

半世纪见证:老居民的岁月新篇

社区生活幸不幸福,居民最有发言权。

今年76岁的陈代蓉是民主村社区的普通居民,在这里生活了50年以上,亲眼见证了民主村从“老破旧”到“新网红”的蜕变。

曾经的民主村是什么样子?面对大家提问,陈代蓉坦言:“那时雨天蹚泥水,晴天吃灰土,年轻人搬走了,只剩老人守着破院子。”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陈代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多么希望,我们的社区能够被改造,成为大家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没有想到,陈代蓉和老邻居们梦想成真,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当社区工作人员拿着规划图告诉大家“民主村要改造了”的时候,她的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我亲眼看着推土机进场,看着蜘蛛网电线下地,看着铁棚子拆除……如今,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头顶是清爽的蓝天,脚下是平整的地砖,路边的黄葛树已经开始抽芽。”

更让陈代蓉感到暖心的是,社区改造不仅修了“面子”,更暖了“里子”——社区食堂每天提供15元一顿的老人餐,每餐20几个菜,价格便宜吃得放心;社区医院档次提高了,增设有中医理疗室、推拿室,医生和居民直接签约,上门服务;现在的建设渠,以前是民主村有名的臭水沟,现在清水流淌,建设渠广场成了大家散步遛弯的“打卡地”。

陈代蓉说,民主村在更新中,老居民们的心声被倾听、记忆被尊重、诉求被满足。生活在这里,她感觉幸福满满、心情舒畅。

油画与星空夜:艺术青年的乡愁再造

“现在民主村社区可以给年轻人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这个社区?”许多外国媒体记者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1992年出生在民主村的周正茂是民主村一角艺术油画空间创办人,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建设厂的职工,这里承载着周家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周正茂大学就读于意大利马切拉塔。“求学期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民主村就很有生活气息。”五年后,他回到了民主村,把自家的老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创办了一角艺术油画空间。

周正茂的小店在巷子深处,那个环境并不适合创办店铺。然而,随着更新进度的加快,政府部门积极行动,道路平整了,路灯亮了,民主村的人气越来越旺。

来找周正茂学油画的不仅有附近的居民,还有来自各地的绘画爱好者,甚至有的顾客会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店里画画。

周正茂说,当他们在黄桷树下举办“油画星空夜”,当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老物件艺术展”,当一角艺术油画空间成为了外地人打卡的“艺术客厅”,这些变化都在印证着:艺术,正在重塑我们与社区的关系。

“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中,我们既需要‘北上广深’的繁华,也需要民主村这样的精神栖息地。我的小店只是一滴水,但我希望这滴水能映照出中国城市更新的另一种可能性——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让艺术成为社区的记忆。”

周正茂告诉大家,民主村改造的环境越来越好,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回来看看之前老的社区改造成什么样子;而年轻人多了,商家也会进驻更多。“许多小店的主理人都是年轻人,我们会在一起交流学习、互帮互助,这是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扫一扫“治”慧:二维码背后的安全革命

在城市安全领域,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关注度极高。民主村片区位于商圈中心,高层建筑云集,人员复杂、隐患多、监控难,怎么办?九龙坡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主任刘建军介绍,他们贯通了全市统建的一个重要应用:“高楼消防码”,还为全区高层建筑,按风险等级赋予绿、蓝、黄、橙、红5色,对应不同的处置流程。

比如,民主村41栋4单元这座10层建筑现在是绿码,一旦有人发现风险,就可扫码上报,绿码就会变成蓝色,完成整改后才会恢复。“别看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依托它,我们已处置高层建筑消防隐患700余个,高层建筑火灾今年预计将下降35.9%,平均火灾处置时长由31分钟缩短到23分钟!”

除“高楼消防码”,刘建军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件事一次办”“九龙城运通”等九龙坡区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探索。

他说,数字化治理,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贯穿于老百姓日常衣食住行的一个个智慧生活场景。“每个应用的背后,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实践。面向未来,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上线更多的智慧应用和场景,让数字为幸福生活添砖加瓦!”(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张莎 龙帆 实习生 范传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