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串起家家户户,曾经的“臭水沟”变身文化休闲广场,24小时供水管网覆盖全镇22个村......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桑村镇党委获评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的生动注脚。

密码一:脚下有路,心里有谱


“以前雨天串个门,裤腿能甩二斤泥。”站在东朱沟村新修的水泥路上,67岁的张大爷用脚跺了跺地面,“现在闭着眼走都不硌脚!”2023年至今,桑村镇党委把“干一件实事 暖一片民心”主题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特别是把硬化道路列为“头号工程”,镇党委书记杨昌照带着包村干部跑遍22个行政村,查看村民反映的“出行难”。

真金白银砸下去,变化实实在在。2024年,投资50万元硬化东朱沟背街小巷,7个村2.9万平米道路旧貌换新颜,360万元升级的泰源路,让镇驻地多了条“发展快车道”。

密码二:痛点变亮点,烦心事成暖心事


“以前捏着鼻子过,现在抢着来打卡!”站在桑村村新建的文化休闲广场上,村民杨运德的话引得周围群众直点头。这个“乡村会客厅”,前身是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桑村村下狠劲清淤截污,硬化周边道路、添了健身器材、修了文化长廊,如今成了大妈跳广场舞、小孩嬉戏的“人气王”。

类似的“变形记”在全镇上演。2024年,完成王庙村“省级和美乡村”,葛庄村等11个村“和美乡村”提升工程,58千米供水主管网,率先在全区让全镇22个行政村实现24小时供水,彻底让村民告别“半夜接水”。


在葛庄村卫生室,72岁的李奶奶正接受中医理疗,“家门口就有名医坐诊,我这老寒腿有救了!”2024年,新建成3个样板村卫生室,市级名医工作站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针对“银发族”,完成6374名老人健康体检,建立5万份健康档案。校园安全方面投入46万元完善消防设施,孩子们在校园更安心。

密码三:群众出卷,干部答卷

“办实事不是唱独角戏,得让群众当主角。”镇党委书记杨昌照的办公桌上,摆着收集群众建议确定的2025年“干一件实事 暖一片民心”主题活动项目45个。入户拉家常、广场设意见箱、扫码提意见,这些“土办法+新技术”让为民实事项目精准对接需求:芹沃村村民想要路灯,第二天就有干部来勘测;贾庄村村民提议健身广场需新修,一周后就完成规划设计。


更让群众竖起大拇指的是“阳光操作”:45个惠民项目全部上墙公示,项目进度每周上会“过堂”。桑村村文化广场建设时,10多位村民自发组成“监工队”,从地砖颜色到健身器材位置都参与讨论。“现在跳广场舞,怎么转圈都不会撞到人!”领舞的刘阿姨笑得爽朗。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从背街小巷改造到全域供水贯通,从臭水沟整治到名医进村,桑村镇党员干部用“小切口”撬动“大民生”。2023年以来,87件为民实事落地生根,群众满意是最好的成绩单。

(大众新闻记者 李子锐 通讯员 陈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