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州的建立及崛起
柴元魁/文
摘要:魏州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独特地位。本文深入探究魏州的建立背景、过程及其崛起的多方面因素,通过梳理从北周至北宋时期魏州的历史沿革,分析其地理优势、政治举措、经济发展与军事战略等要素,揭示魏州如何从初设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区域历史提供参考。
一、引言
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县) ,在古代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其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演变。从最初的行政区域设立,到逐步崛起为区域重镇,魏州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研究魏州的建立与崛起,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兴衰以及军事战略布局的调整。
二、魏州的建立
北周时期,出于政治与军事统治的需要,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相州地域广阔,为加强管理与控制,有必要分置新的州。而当时的贵乡县地理位置重要,处于交通要道,具备成为州治的条件,为魏州的设立奠定基础。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北周大将韦孝宽分相州置魏州,魏州治贵乡县城(治今大名县大街镇大街、御营、双台村一带)。此时魏州的设立,标志着一个新的行政区域诞生。州治与贵乡县治同郭,贵乡县成为魏州的首县,负责管理魏州的核心区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魏州辖贵乡县(治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北)、武阳县(治今山东莘县莘城镇南)、聊城县(治今山东聊城市东北王城)、昌乐县(治今河南南乐县西北)、卫国县(治今河南清丰县城南)、乐平县(治今山东莘县)6县。这一时期,魏州初步构建起自己的行政体系,各县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向魏州州治汇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魏州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行政保障。
三、魏州崛起的因素
一是交通便利。魏州地处中原地区,位于多条交通要道的交汇处。自隋唐时期,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魏州凭借运河交通优势,成为南北物资运输和商业往来的重要节点。通过运河,南方的粮食、丝绸等物资运往北方,北方的特产也得以输送到南方,促进了魏州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聚集,经济迅速崛起。
二是农业基础优越。魏州所在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永济渠、漳河等河流流经此地,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有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丰富的农业产出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储备,支撑了魏州人口的增长和手工业、商业的兴起。
三是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从唐初开始,魏州的行政地位逐渐提高。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二月,分全国设河北道等“十道”,并各设巡察使,河北道治设魏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设河北道等“十五道”,并各置采访处置使,河北道治常设魏州 。魏州作为河北道的治所,成为区域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和人才汇聚,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魏州即皇帝位,诏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魏州成为国都,其城市规格和政治地位大幅提升。此后,虽然由都城降为陪都,但魏州在五代时期一直为历任新统治者首要据守中枢,视为当权者的心腹要地,众多统治者在此大力经营以求巩固自身的同时,使魏州成为了河朔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使其在军事、政治上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魏州的持续繁荣提供了政治保障。
四是经济发展繁荣。魏州凭借交通优势,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城内店铺林立,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此交易。除了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手工业产品如丝织品等也成为重要的商品。魏州的集市贸易发达,定期举行的集市吸引了周边地区的百姓前来买卖,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同时,魏州还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出现了早期的金融机构,如钱庄等,为商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魏州的手工业涵盖多个领域,其中丝织业尤为发达。当地生产的丝绸质地优良,图案精美,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此外,金属冶炼、木器制作、酿酒等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为魏州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手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原材料供应、产品运输等,进一步促进了魏州经济的多元化。
五是军事战略地位重要。魏州地理位置险要,四周有山河环绕,是重要的军事防御据点。从唐朝至五代先后四次为国都(许、燕、魏、大唐),四次为陪都(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考的时间达20余年。这一时期曾爆发过多次战役,如唐末惬山会战、后梁魏州之战、梁晋元城之战等,这些战役对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朝后期,魏州一直是魏博节度使的首府和河北藩镇割据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六姓十六任节度使在魏州实行藩镇割据,独立称王,长达150多年。魏州作为军事重镇,拥有大量军队。魏博田承嗣任节度使时,“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惟使老弱者耕稼,数年间有众十万”。田悦时,魏博有兵七万。并且自田承嗣始,魏博节度使从军中选其魁伟强力者组成牙兵,作为心腹爪牙,维护节度使的统治,控制藩镇局势,时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兵”之说,成为左右藩镇局势的决定性力量。并且魏州设有完善的军事防御设施,有大城、子城、牙城三重,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宽阔,能够有效抵御外敌入侵。在战争时期,魏州凭借其发达的经济和交通条件,为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能够迅速集结军队、调配物资,成为军队出征的重要后方基地。同时,魏州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控制魏州就意味着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对周边地区的军事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河朔之州魏最大”的局面。
四、魏州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事件
(一)隋唐时期的发展
隋代,魏州在行政上有所变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魏州改为武阳郡,辖县由6个增至贵乡(治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北)、元城(治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南)、繁水(治今河南南乐县西北)、顿丘(治今河南清丰县城西南)、魏(治今河北省大名县杨桥镇前魏庄、马头村一带)、观城(治今河南清丰县城南)、临黄(治今河南范县城南临黄集)、武阳(治今山东莘县莘城镇南)、莘(治今山东莘县莘城镇)、武水(治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馆陶(治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冠氏(治今山东冠县)、聊城(治今山东聊城市东北王城)、堂邑(治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14县,地域范围大为扩大。唐代,魏州多次改名,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武阳郡正式改为魏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魏州成为河北第一首府 ,地位进一步提升。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河北道采访使治魏州,魏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加。
(二)五代时期的变迁
五代时期,魏州的政治地位极为重要。后梁时期,魏州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都名东京。此后,魏州在不同政权更迭中,行政名称和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北方的政治军事核心区域之一。后晋、后汉、后周时期,魏州(大名府)依然保持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见证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权力更迭。
(三)北宋时期的辉煌
宋庆历二年(1042),因契丹南侵,升大名府(魏州)为北京,作为北宋的陪都之一。此时的大名府(魏州)城规模宏大,“外城周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宫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城内建筑雄伟壮丽,有宫殿、官署、寺庙等众多建筑。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成为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抵御北方辽朝的威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城市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五、结论
魏州从北周时期设立,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的提升、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逐渐崛起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历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五个朝代的变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魏州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冀鲁豫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带来了重大影响,为此后大名府的建立及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写于2025年4月22日
(大名府人)
来源:魏州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