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怠慢失国 后梁末帝 朱友贞)

王彦章死了,这对后梁来说是极大的噩耗。

因为,王彦章一死,中都旋即告破,李存勖亲率大军,长驱直入,直奔开封而来。

开封城,黄河以南,豫东平原,压根就无险可守。

说白了,朱友贞混到这一步,他就只能是等死了。

当然,如今这个局面,也怪不得别人,都是这位狐埋狐搰,桀骜自訾的君王自己造成的。

朱友贞算不上特别昏庸的帝王,没有什么不良嗜好,营造宫室他不感兴趣,红粉女色他也一般,至于饮酒取乐,长夜宴游,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不频繁,他最大的问题,在于四个字:

任人唯亲。

朱友贞权力集团,别人渗透不进去,能掌握权力的,只有他的亲戚们,代表人物就是他那个干啥啥不行,出馊主意第一名的姐夫赵岩。

剩下的,朱友贞有个宠爱的妃子,叫做张德妃,因为张德妃的这层关系,朱友贞对张德妃的几个兄弟也十分重用,朝廷的要职全让他们来担任,军国大事也只跟他们商量,将领们平时出去带兵打仗,他还害怕武将兵变,于是就把德妃的这些兄弟派出去监军。

说的好听是监军,那说不好听的,就是去干扰武将的正常发挥去了。

您想想,您如果是一个专业的武将,结果出去打仗,却要被一个非专业的监军处处指点,处处限制,处处要求,您这仗您还能打好吗?

而且最关键的是,朱友贞并非无人可用,论军事,他有铁枪王彦章,一个打十个都没问题,可是他偏偏弃王彦章不用而改用段凝,原因也很简单,段凝是后梁驸马,先帝朱温是他老丈人,在朱友贞看来,这也是自己人。


(奇谋断杀 后梁宰相 李振)

论政治,他有两位宰辅,一个敬翔,算无遗策,老成持重,一个李振,乱世谋士,杀伐果断,这都是朱温留给后代的宝贵人才,可是朱友贞就是不用,俩老头王佐之才,却只能次次看饮水机,而他信任的这帮亲戚,外戚,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才轻德薄之徒,一天到晚无非是专权擅势,鬻狱市爵,构煽帷幄,顺便挑拨离间。

至于朱友贞本人的兄弟,这些同辈的宗室,朱友贞怕他们造反,怕他们趁机取代自己,所以在后梁灭亡前夕,基本上就全杀掉了。

地方上的武将,和皇帝也大多是离心离德,泰宁节度使张万进,在兖州叛乱,依附河东,武宁节度使蒋殷,也就是徐州那一块,起兵叛乱,归顺杨行密的南吴。

蒋殷和后梁决裂到什么程度?他造反谋乱,后来失败了,他也死活不投降,而是带着全家举火自焚。

民间呢,矛盾也不小,河南淮阳有两个百姓,一个叫做董乙,一个叫做毋乙,纠集信众,拉拢人手,搞起了一支农民起义军,接连攻克陈州,蔡州,颍州,甚至都发展到了淮南地区,朱友贞派兵征剿了数次,付出极大代价才将起义军击败。

从即位到今天,朱友贞已经做了十年的皇帝,但是很奇怪,您很难看到朱友贞在这十年里有过什么为人称道的建树,文官对他越来越失望,武将被他打压的凋零殆尽,百姓们要么为了逃避税赋徭役变成流民,要么就揭竿而起,地方上的节度使,也大都各寻其主。

现在听说李存勖已经带着大军杀过来了,片刻就到,整个开封城里算是乱套了。

有多乱?一件事情可以说明,那就是前两天郑珏还建议朱友贞拿着传国玉玺去后唐军中诈降,朱友贞还有点犹豫,现在他也不用犹豫了,因为宫里宫外都乱哄哄的,不知道哪个老小子趁着皇帝不注意,已经把玉玺给偷走了。

亲信政治引发了制度的腐败,财政的崩溃导致了军队的失控,清洗宗室摧毁了政权的合法性,文官的离心加速了统治的解体,所有的恶性循环,在玉玺丢失的这一刻,达到了临界点。

玉玺都丢了,朱友贞这回知道亡国已成定局,于是他叫来平时负责在宫里护卫自己的将领皇甫麟,对皇甫麟说,我和河东李氏是世仇,李存勖必然恨我入骨,我绝不能投降,更不能落到他们的手中受辱,所以在河东军来之前,请你将我杀死。


(君臣同刎 都指挥使 皇甫麟)

皇甫麟一听,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说臣只能替皇帝您效命,替您而死,万万不敢动手伤害陛下。

朱友贞更着急了,对着皇甫麟大喊,说你不杀我,难道是想要出卖我,把我控制住,然后到李存勖那里去邀功么?

皇甫麟是个武人,心思单纯,朱友贞这么说其实是为了激他,但皇甫麟却以为皇帝真的怀疑自己,于是拔剑就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要自刎而死,以证明自己的忠心。

结果,朱友贞一把抢过皇甫麟的佩剑,横剑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挥,登时血流不止,不多时便倒地死去了。

至于皇甫辉,既然君王已死,他也无心存生,把剑又拿过来,也抹了脖子,死了。

数十年间霸业,百二州郡山河。

铁甲嘶风摧北斗,曾裂汴水缚苍波,争奈命蹉跎?

忽作北邙孤魄,寒锋饮尽霜戈。

最痛断肠绝命处,鼓鼙骤震杀声去,横剑对残荷。

三十六岁,后梁末帝朱友贞饮恨而死。

他死后一天,后唐军抵达开封,城中官民大多投降,因此城门大开,李存勖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亡了后梁。

而从李存勖决定闪击偷袭到攻破开封,这一切,不过七天时间。

对于李存勖来说,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天,从遥远的天祐五年开始,那时候唐朝还没灭亡,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接过了父亲的基业,为了复兴唐朝,为了报仇雪恨,他走上了这条漫长的道路。

潞州之战,柏乡之战,对垒河朔三镇,幽州之战,魏州之战,杨刘之战,胡柳陂之战,德胜之战,同州之战,镇州之战,定州之战...二十年来,场场血战,历历在目,不能忘却。

多年来,李存勖往往身先士卒,尤爱亲征,哪儿危险他往哪儿去,他亲征不是说在战场上被层层护卫,充当那么一个掠阵的角色,他是真的冲到敌军当中,脸贴脸,肉贴肉的那么干,臣下们惊心肉跳,时常劝阻李存勖要爱惜身体,不能轻身犯险,李存勖却只是笑笑说,为人君者,如不身经百战,何以平定天下?


(盖世功名 后唐庄宗 李存勖)

在当时,所有人望其项背的时候,都能依稀的在李存勖的身上看到太宗李世民的身影。

消灭桀燕,杀死刘仁恭刘守光,大败契丹,给予辽人迎头痛击,攻灭后梁,定鼎中原,到这一天,李存勖终于可以仰天长啸——

父亲,三箭之仇,孩儿已经替您报了!

只是,在看到这个前朝皇帝已经冷去多时的尸身的时候,李存勖的心中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悦,反而,他很快生出了一种十分惆怅的感觉,于是他对左右说:敌惠敌怨,不在后嗣,梁唐之间的纷争,所有的仇怨,都是因为朱逆(指朱温)而起,和朱友贞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和他对抗数十年,神交已久,只可惜没能在活着的时候见他一面。

虽然不能见到活着的朱友贞,但是至少,可以见到那些曾为朱友贞效命过的人。

系一国之重担的后梁北面行营招讨使段凝在率军南下的路上听到后唐军已破开封,他毫无意外的解甲归降,投靠河东,

后梁的亲戚集团,如赵岩张汉杰之流,当然也是忙不迭的想要投降,但李存勖知道他们是祸国之辈,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入城之日便一齐诛杀。

至于那个一生辅佐朱温,也算是后梁建立不可或缺的狠人谋士李振,到了这紧要关头,他却十分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归顺后唐。

只是,当年白马之祸中李振一句话害死大唐无数清流士大夫,现在他投诚到了后唐朝廷,没想到却被段凝给算计了。

段凝投降投的,比李振早,而且段凝和李振有隙,俩人之间有矛盾,而且通过之前段凝排挤王彦章的事情来看,这哥们损人利己已经是常态化了,他就是喜欢害人,所以李振才投过来,段凝立刻跑到李存勖的面前说李振的坏话,加上李振这时候,早就不复当年鸱枭之才的神气,反而在李存勖面前卑躬屈膝,李存勖以前还把李振当一号人物,认为他是奇才,现在一看,不过尔尔,因此压根就没瞧得起李振,后来段凝又来进谗,所以李存勖索性就把李振杀掉了。

李振的曾祖,是唐朝中期的将领李抱真,李抱真原本姓安,叫安抱真,因为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他耻于和叛国的逆贼安禄山同姓,这才改了名字。

而他这个后代李振,纵横奇才,深谙权术,却先叛唐朝,再叛朱梁,结结实实的当了一回逆贼。

如今被李存勖杀死,九泉之下,何以面对先人?


(以死明志 后梁宰相 敬翔)

李振投降之前,还曾经劝同僚敬翔跟着自己一起去,被敬翔拒绝,敬翔说,就算我投靠河东李氏,新朝可以赦免我的罪过,可先主自绝于宫门前,若我做了后唐的大臣,又有什么面目,再踏进那天子殉国的宫门呢?

开封城中,残阳如血,文武百官如受惊的鸟兽一样四散,有人撕毁了自己的官袍,只为藏匿金银珠宝,毕生积累的身家,有人拿着玉玺,表情谄媚的奔向新的主公,有人哭喊,有人愤怒,有人六神无主,有人哀伤的哭泣。

只有敬翔,在满目疮痍中逆流而行,走向了自己平日里当值的尚书省。

空荡的房间里,敬翔打来一盆水,双手蘸湿,然后掸掉官服上的灰尘,又将头冠摆正,窗外几个小宦官正在争抢一个从宫里流出来的玉瓶,声音很吵,很大,但敬翔不为所动,只是坐了下来,专注的整理案头几封前几日尚未写完的奏疏。

当河东军的将士们冲入门房时,他们发现,三尺白绫下吊着敬翔的尸身,微风吹过,悬空的黑靴仍在微微晃动,一缕暮光洒下,穿窗而过,照在敬翔的袍服上,那精美绣刺的仙鹤就在迷昧的光芒下,终于最后一次舒展双翼...

他年若重逢,青冢对黄昏,而下次君再来,世间,已无我。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1976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撰.中华书局.2004

册府元龟. (宋) 王钦若等, 编纂.凤凰出版社.2006

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

李翔.中晚唐五代藩镇文职幕僚研究.南开大学,2014

袁如月.唐后期落第举子入幕现象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2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