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叔儿,喜欢人文历史,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上方点击关注】

勾践灭吴的历史故事,通常被人们简化为"卧薪尝胆"的个人励志故事。

但是,通过多维度史料分析,我们会发现楚国的系统性支持才是越国成功的关键

这场看似吴越争霸的战争,实质是楚国为削弱劲敌吴国而精心策划的代理人战争



背后运作模式更是展现出了,春秋时期大国博弈的深层次逻辑。

今天咱们就用一篇文章,扒一扒勾践灭吴背后的历史真相。

所谓的“三千越甲可吞吴”

公元前494年,勾践于会稽山被吴王夫差击败。

越国一度被摧残得只剩方圆百里之地,人口大减。

以至勾践不惜代价,疯了似的鼓励国民生育

根据《国语.越语》的记载:勾践命令,全国的青壮年男子不许娶老妇,小伙子你得努力。

同样的老年男子不许娶年轻女子,老牛吃嫩草也不行。



这样的政策,主要是为了避免影响生育

并且,女孩十七岁还不嫁,男子二十岁还不娶者,就要判你父母有罪。

还不止于此,越国的产后护理甚至细致入微到现代人羡慕的程度

比如,孕妇要临盆了,需要提前报告,国家会派妇产医生前来照料。

一定要确保母子平安,绝不损失一人。

如果生下儿子,国家会赏两壶酒、一条狗,哪怕生个女儿,国家也会给两壶酒、一头猪的厚赏。

要是一胎生两个孩子,国家供给他们粮食,如果一胎生三个孩子,奶水国家都给你包了。



《国语·越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可见,当时的越国人口资源稀缺到啥地步了。

就是这么糟糕起点,短短12年,这中间还包括勾践在吴国当马夫的时间,到了公元前482年,勾践第一次讨吴时,他就像变戏法一样,硬是拉出一支近5人万的大军。

史载这支军队: “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 。

如此豪华阵容,显然还不是越国总兵力。



而且还是多兵种协同作战,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过的精锐。

就是这么一支军队,趁夫差北上中原争霸的时机,一举攻入吴都姑苏。

可是,仔细想想,这不科学啊!越人哪怕再能生,十几年也完不成这么大的KPI吧

那么,这支军队究竟是哪来的?答案就在《吴越春秋》里。

东汉的《吴越春秋》中有这么一段话:吾“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戈”。

什么意思?勾践说:他以借来的楚军为前锋,摧灭了吴军

更早的《韩非子·说林篇》中也有记载:“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楚)而攻晋”。

越国灭吴后,又向楚国借兵伐晋,显然不是第一次借兵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越国伐吴军队主力其实是楚军。

以越国的底子,根本打不起这种战国式的灭国战争。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一个地少民稀且经济文化落后的越国,只用十来年就能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不符合事物发展逻辑的。

范蠡、文种的身份之谜:楚国的外援团?

另外,在卧薪尝胆故事里还有两个重要人物:范蠡、文种。

范蠡,楚人,出身楚国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

文种,楚人,楚之郢都人(今湖北江陵)。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16年,宛城令文种见范蠡,一番交谈之后,两人惺惺相惜。



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511年,范蠡邀请文种到越国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宛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重镇,能担任宛城令,说明文种此时在楚国已经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所以,范蠡的邀约对于文种而言,就是抛弃眼前光明的前途,投向前途未卜的未来

并且,两人投越的这个时间点,恰恰是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等开始攻楚之后的第二年。

这就不禁让人联想:这会不会是楚国仿照晋国巫臣联吴制楚的计策,做出以范蠡、文种联越制吴。

因为,此时吴国已经成长为楚国在淮泗地区的最大劲敌。

那么范蠡、文种有楚国特殊使命这一点,有什么事情可以证明吗?

还真有,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范蠡与文种投靠勾践之初的二十余年,应该一直没有得到勾践重用。



直到夫椒之战中,越国差一点就此灭亡,在此之后勾践才开始重视范蠡与文种。

这一点《史记》的记载也能印证,勾践兵败于会稽山之后,才开始重用范蠡、文种等人。

对于当时已经在越国坐了二十余年冷板凳的范蠡,越王勾践似乎并非良木,范蠡为什么不离开越国?

再结合,范蠡灭吴后对勾践的评价越王勾践脖子长还长了一个鸟嘴,这人不太行,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

这样的看法,显然不是突然形成。

那么,这就存在一个逻辑问题:范蠡、文种一直坚持留在越国,他们在图什么?大家可以好好品品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文种之死,真是因为兔死狗烹



《韩非子·说林》中一段这样的记载: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

这是一段,楚国想要伐越分吴地,文种劝勾践割地于楚的记载

之后不久,文种就被勾践赐死。

你就说文种的死,跟这个有没有关联吧?

勾践霸权的昙花一现:楚人要收账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勾践灭吴后的霸权会昙花一现?

楚国对吴有必报之仇,而吴国更是越的世仇,越人发誓灭吴。

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下,楚国大力扶持越国是必然之事。



楚国对勾践的帮助力度也是极大的,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枪给枪、要人给人。

以致日子一长,勾践真把楚国当成“自己人”了。

所以灭吴之后,勾践被越楚“友谊”冲昏了头,向楚国借顺手了。

又伸手再要一批楚兵,去帮他征服晋国,好让自己去中原争霸。

结果,转头被楚国端着盆子浇了一盆凉水,图霸的小火苗就此熄灭!

因为,在吴国灭亡的那一刻,楚越关系就已经发生变化。



楚人是绝不准许越国成为下一个吴国,成为楚国的隐性威胁

所以,才会有“越已灭吴,而不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的事情发生。

楚国人前期做了这么多的投入,能不想要点回报吗?

老李都知道帮楚云飞处理叛军要收利息,更何况一个玩弄权术、狡诈成性的老霸主。

勾践有没有想过摆脱楚国的控制?当然有,处死了文种这个楚国潜在内应这后,勾践来了一个大迁徙。

将国都从浙江的会稽,一下子迁到几千里外的山东半岛南端的琅琊,在那里筑起城墙和宫室。

从此,越国将未来的希望和发展方向放在了山东半岛



因为在勾践看来齐、鲁、邾、郯等国都曾被吴国欺负,证明这是一堆软柿子,越国可以来次填补吴国灭亡后的权利真空。

可失去了楚国的支持,越国单薄的实力支持不起称霸中原的野心

此时史料记载的越军仅八千人,数百条战船

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从琅邪,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

《史记》还有一段奇妙的记载: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哪有打了胜仗,割让土地的道理,这不过是司马迁文过饰非,把越国此时的虚弱说成是主动割让罢了。

为什么这么写?一个被文人树立起来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的励志传奇,肯定是要有一个好的归宿的嘛……

晋楚争霸与吴越战争的嵌套关系,本质是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过渡期的秩序重构

晋国联吴、楚国扶越的权谋计算,最终催生出超越控制的力量。

吴国崛起打破晋楚均势,越国灭吴又为楚国扫清障碍,而楚国独大反而加速自身腐败,如战国初期楚悼王变法失败。



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循环,印证了修昔底德陷阱在古代中国的早期演绎

当勾践接受周王室胙肉,他或许不会想到,那把刺穿吴国的青铜剑,最终也斩断了春秋霸主的最后荣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