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那个飘着雪花的冬天,我穿着崭新的尉官军装,在部队招待所的临时婚房里搓着手。从提干到结婚不过短短三个月,我这个山东汉子要娶东北姑娘的消息,在师部大院传得比野火还快。记得结婚第二天早上,炊事班的老班长特意送来两碗红糖荷包蛋,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说:"刘参谋,往后这冰天雪地的,可得把弟妹捂暖和喽!"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句玩笑话竟成了我们新婚生活的谶语。我的新娘王秀兰在郊区粮店上班,每天要倒三趟公交车,天不亮就得裹着军大衣出门。有次她踩着积雪摔进沟里,棉裤浸透冰水硬是撑到下班,回家后发着高烧还笑着说:"没事,我们东北姑娘抗冻!"
那天在师指挥所值班的场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作战地图铺了半面墙,李副师长背着手踱步,突然转头问我:"小刘,听说你家属在郊区粮店?"我攥着红蓝铅笔的手一抖,连忙立正汇报:"报告副师长,是!在红旗粮店,离咱们这儿二十多里地。"老人家的眉头当时就皱成了山核桃。
"胡闹!"李副师长一巴掌拍在沙盘边上,震得代表坦克的小旗子直晃悠,"咱们大院粮站不就有岗位?明天就让政治部去办!"我脑袋嗡的一声,话都说不利索了:"可...可是跨区调动..."话没说完,副师长已经抄起电话要通了粮食局。
那天线路里的对话,我站在旁边听得真真切切。"老战友,我李铁柱什么时候求过人?就这个女同志,必须调来!什么?编制?你们粮管站今年不是要评双拥模范单位?"老首长的指节敲着桌面咚咚响,"明天就让小两口去办手续,耽误了军属工作,我找你张书记算账!"
我媳妇攥着调令跑手续那七天,简直比新兵连还煎熬。粮食局三楼到一楼被她磨出了脚印,政工科长的茶杯续了十八次水。直到第七天傍晚,我正在靶场带训,突然听见大门口哨兵扯着嗓子喊:"刘参谋!你家属来报到啦!"转身就看见秀兰穿着蓝布工作服,胸前别着粮店徽章,站在吉普车旁笑得像朵山茶花。
要说我们部队大院的粮店,那可是全军区闻名的"拥军窗口"。秀兰当收款员头一个月,愣是把算盘珠子拨出了冲锋枪的节奏。有回师长夫人来买面粉,看她十指翻飞找零钱,转头就跟后勤部长说:"看看!这才叫战备速度!"从此我们食堂的粮油供应再没出过差错。
最让我窝心的是那年春节。粮店特意为留守军属开设夜班,秀兰主动请缨值班。除夕夜我查完岗跑去送饺子,隔着玻璃看见她正在教新来的四川军嫂认粮票。窗外的红灯笼映着她冻红的脸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哪是什么粮店柜台,分明是咱军属的另一个战场。
去年秋天回老部队参观,特意绕到粮店旧址。如今这里改成了数字化军需超市,但墙上还挂着当年"模范军属服务岗"的锦旗。粮管站的老书记已经白发苍苍,拉着我的手直念叨:"李副师长走前还惦记着,说小刘媳妇的算盘声,比军号还提气!"
三十年弹指过,如今孙子都会打军体拳了。每当他问起奶奶年轻时的故事,秀兰总是指着抽屉里那枚褪色的粮店徽章:"当年要不是李副师长一个电话,你爷爷现在还得天天给我焐冻脚呢!"窗外的夕阳洒进来,照得老两口的笑声格外敞亮。
(经历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