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八路军共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和129师。
这三个师将星如云,诞生了许多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和功臣,例如115师的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120师的师长贺龙和副师长萧克、129师的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和政委邓小平。
提起115师和129师,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脱口就能说出他们许多功绩。
但贺龙带领的120师却鲜有人知,存在感不强,这是为什么呢?
120师在抗日战争期间打的都是小规模战斗,由于战斗多,战果下,所以120师存在感较弱。
但这并不代表120师战斗力差,在抗日战争中,120师共对日作战1万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12万人。
从1937年抗战爆发,120师就在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且不断壮大自身。
直至1941年,120师已经从成立之初的8100人,壮大到了5.1万人,人数整整增加了6倍有余。
贺龙老总曾经这样说:“从他参军打仗那一天,他的军队就都是他自己的,但入了党之后,军队就都是党的,连自己都是党的。”
所以在抗战困难时期,贺龙带领120师开展了生产建设工作。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战士们缺吃少穿,老蒋却用心险恶,想断粮来逼死八路军。
但共产党人从来不怕困难,120师359旅的战士们在王震的带领下,前往南泥湾开展了大生产,通过开荒一年产粮1200石,成功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等到了1943年,南泥湾产粮已经破万石。
此时,王震的部队不仅不向中央要一份钱,一袋粮,反而去向中央交纳粮食。
贺老总也从王震的经验中学习到了“南泥湾模式”,并且加以改进和推广。
很快这种生产模式就扩大到了全部解放区,毛主席看到这种成果后非常开心,盛赞贺老总是个“好配角”。
贺老总的这种生产模式,强有力地保障了战士们的口粮,稳定了陕甘宁等边区根据地。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很快就在解放区遍地开花。
这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困死饿死红军的阴谋,保障了我军有生力量的活跃。
在解放战争中,贺老总依旧活跃在后方,为南征北战的解放军筹集粮草,保障后勤。
贺龙从不计较一己得失和功名利禄,在他眼中党性和原则性大于一切,他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党的。
而所谓的120师存在感不强,其实只是一种误解。如果说115师和129师是克敌制胜的矛,那么120师就是保障后勤的盾,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120师存在感低,是因为贺老总和120师的将士们不为名利,甘当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