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家庭教育中,反复纠正孩子这个行为,看似是为了让孩子少犯错,实则可能给孩子的性格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总被纠正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唯唯诺诺。
孩子做任何事都被家长盯着,做一下就被纠正一下。
慢慢地,孩子做任何事就会频繁看家长脸色,只为确定自己做得对不对,根本没法专注于事情本身,独立思考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就算家长不纠正,只是紧盯孩子每个动作,在孩子动作没做完时就下达新指令,也会让孩子养成依赖他人指令做事的习惯。
这类孩子还常常缺乏时间观念,做事拖沓、被动,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
因为家长的指令包办了时间安排,一旦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他就会感到陌生和恐惧,这是因为他严重缺乏独立规划和掌控时间的能力。
随着孩子长大,还可能出现两种反抗形式:
1. 明显的叛逆,直接和家长对抗、反驳;
2. 隐形的反抗,表现为懒惰、磨蹭、拖延。
但不管是哪种反抗,这类孩子在外面都缺乏自信,哪怕在家和家长吵得再凶,出门后依然会畏畏缩缩。
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帮孩子建立自信,而自信源于成就感。
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在孩子取得成果时给予正面反馈。
比如:孩子第一次自己整理书包,就算整理得不够完美,家长也要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温暖自信又大方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
推荐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