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 24.6%。
单说数字百分比大家可能不太敏感,但如果换成这种说法——「大约每4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检出抑郁」,是不是就足够触目惊心了?
之前,一听说抑郁,会觉得这种事情离我们很远。但这两年,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
一个中学老师说,她们班现在就有2个孩子确诊了抑郁,一个中度抑郁,一个轻度抑郁。
她和家长,给了这2个孩子「高度的自由」:每天想几点到校,就几点到校;作业完不成,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会去管。
孩子本身已经足够焦虑,他们生怕任何一点加码,都会让孩子承受不住。
孩子将来走到哪,将来成就如何,要看抑郁控制情况,一切都是个大未知数。
孩子还未成年,精神却已经不堪重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高抑郁率的背后,是一个个被日常焦虑情绪绑架的无辜孩子。
我的一位对儿童心理非常熟悉的朋友就提过,在他看过的孩子里,很多都经常说5句口头禅:
烦死了/愁死了/累死了
充满无力感,有些孩子很暴躁,有些孩子是心力交瘁。
真没意思
干什么都没有精神、提不起兴趣。
我没胃口/不想吃东西
经常性的食欲不振,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我真没用/都是我不好
没有自信心,对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容易习得性无助。
我睡不着/总夜里被噩梦惊醒
经常性的失眠,很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这些负面情绪,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附着在孩子身上,影响他们的成长质量,甚至有一天会突然压垮孩子。
美国心理学博士布丽吉特·沃克在《帮孩子摆脱焦虑》这本书中说:“孩子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跟焦虑有关。”
焦虑,会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孩子身上体现,像压抑、逃避、害羞、叛逆、悲观甚至缺乏自信、生气等情绪反应,都是孩子们应对焦虑的方式。
这些情绪,看似都是平常情绪的反应,但它们最大的害处是:
都不太容易被发现,并且它们不会随着孩子成长消失。积少成多后,它们要么侵袭孩子身体,要么腐蚀孩子精神。
孩子学习、成绩都很重要,但让孩子在情绪上保持「日常健康」,也是父母们需要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