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长,似乎都想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

于是,在生活当中,但凡孩子出现与“完美”不相匹配的行为,父母就开始上纲上线,不断纠正。

比如,发音要标准、写字要工整、做题得认真、说话需得体……

就连吃饭穿衣,以及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家长都习惯于用自己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和纠正孩子。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频繁纠正孩子,不仅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好,反而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创造力和学习动力。

所以今天,咱们从心理学角度聊聊,为啥家长应该减少“纠正”。



01.频繁纠正,会让孩子害怕犯错

心理学家卡罗尔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指出:

孩子如何看待错误,比错误本身更重要。

如果父母总是纠正孩子,他们极其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

就比如,潜意识里把“错误”与“失败”划上等号,进而害怕尝试新事物,甚至为了避免被批评而放弃努力。

就像我原先陪着孩子看过一本绘本,其中有个小故事,值得跟大家聊聊。

有一个小男孩在画画时,把天空涂成了紫色,结果妈妈在一旁不断的提醒孩子说,天空应该是蓝色的。

刚开始,小男孩觉得紫色就是自己心里天空的颜色,可妈妈却仍然用自己的“标准”不断告诉孩子做错了。

到后来,家里的画板和颜料都落了灰,可小男孩再也没有创作过。

这个小故事很简单,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相:

每一次看似是“善意”的纠错,会让孩子强化“自己做的不好”的思维。

久而久之,孩子会内化这种批判,形成较低的自我价值感。



02.过度纠正,破坏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2—4岁,是孩子“自主性”对抗“羞怯怀疑”的关键阶段。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总是干预、介入、纠正,孩子会觉得自己“无能”,进而依赖他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比如,孩子自己穿鞋,父母急着帮忙,还要告诉孩子:“你这样穿不对,我帮你”。

再比如,孩子解题时,父母立刻指出错误:“你应该这样算,才对”。

这些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父母期待在自己的帮助下,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可问题是,当我们在孩子自主空间里的介入次数越多,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

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剥夺和压缩孩子自由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久而久之,孩子自信心受挫,依赖性增强,甚至慢慢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之前跟一些家长聊天时,他们反复提及说,现在不纠错,越往后,孩子错的越离谱。

其实,纠错,也得分“大事”、“小事”。

比如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就千万别跟孩子一直说着车轱辘话,来回反复提醒。

因为一些事物,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会慢慢形成正确的思维和认知的。

就像在孩子小时候,他会把小狗称之为“汪汪”,可只要年龄大一些,自然而然就会知道是“小狗”了。

所以教育路上别着急,否则很容易遭遇反噬。



03.频繁纠正,会影响亲子关系

说起纠错这个事儿,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成年人也一定会感同身受。

就比如你在认真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结果有人在一旁不断指点、各种教你。

慢慢地,哪怕是你非常熟悉的事情,也会在这种“魔音”下,变得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甚至说内心深处产生各种不满与怨怼。

对应到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名为“超限效应”。

说的是,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人会产生不耐烦或逆反心理。

其实,如果父母总是纠正孩子,孩子也可能出现厌烦、逆反、自卑等心理问题。

长期下去,在这种挑剔、不满以及我们所谓的“谆谆教导”中,孩子会主动关闭与父母的沟通渠道,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04.更好的方式:用鼓励代替纠正

孩子遇到问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家长的处理解决方式,却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

那么面对错误,家长该怎么办呢?

①先肯定,再引导

比如,孩子有一个字写错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一行比上一行写的整齐,如果这个字的撇再长一些,就更完美了”。

②允许试错,不急于干预

比如,孩子搭积木总是容易倒塌,别去点明孩子的错误。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的这个方法,还挺有趣的,看看一会儿会发生什么”?

允许孩子试错,通过过程和结果,让孩子去自我修正,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③用提问代替指责

比如孩子做错题了,不要去直接质问说:“你怎么又算错了”。

我们可以这么说:“你觉得哪里容易出错,我们一起来检查下吧”。

通过这种语言,让孩子更好的接受,并愿意和我们一起完成某个事情。

当然,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原则性问题和可包容的错误。

比如,像是涉及到安全、原则、道德的问题,就必须纠正。

反之,像是无关紧要的小错误,那就多给孩子时间,他们未必比我们做得差。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身的“小毛病”,他们会撒泼哭闹、会上蹿下跳,会把我们刚拖的地弄脏,会拒不配合我们的安排。

可是,也正因为这些不完美,他们才需要成长。

而孩子的成长,不需要一个“纠错机”,而需要一个“支持者”。

我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