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天时,她吐槽起了自己的女儿。
说前段时间,女儿参加了作文竞赛,荣获第三名的好成绩。
回家后她本着鼓励的宗旨,就给孩子说了一句“你真棒”。
谁成想,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没好气的反问道:“哪里棒了”?
不善言辞的她,正在冥思苦想该怎么表达的时候,孩子不耐烦的扔下一句:“不会夸,就别硬夸了,反反复复就这一句”。
看着女儿的背影,她心里五味杂陈。
明明是夸奖之词,怎么还惹的女儿这么大的怨气呢?
或许,不单单是朋友自己,可能就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觉得孩子多少有些叛逆和胡搅蛮缠。
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育儿过程中,夸奖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许多家长习惯性的用“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泛泛之词来表扬孩子。
殊不知,这样的夸奖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当的表扬方式,可能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导致他们害怕挑战,甚至容易引发他们的排斥与反抗。
就像朋友夸奖女儿“你真棒”,看起来是正面表达。
可实际上,她完全没有想过这个成绩,孩子是否满意,也不清楚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更重要的是,这种笼统的表达,根本没有实际的内容去填充,往往只会给孩子一种“敷衍了事”的嫌疑。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夸奖孩子呢?
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3个经过验证的“夸奖通用公式”,背下来、经常用,孩子自信又有出息。
01.描述性夸奖公式:具体行为+积极影响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画了一幅漂亮的画,可千万别说“这幅画画的真棒”。
正确回应可以是:我看到你用了很多颜色,还把天空画成紫色,这种创意别出心裁,很有特色,让整幅画看起来特别生动。
这就是描述性的夸奖方式:具体行为+积极影响。
这个公式的核心是避免了空洞的评价,而是具体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真正关注了他们的细节和努力时,这种认可才更有力量与意义。
除此之外,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也能套用这个公式。
比如,孩子整理了书包,我们可以说:
你今天自己整理了书包,把书本按顺序放好,这样明天找起来会方便很多。
久而久之,在这种表扬方式下,既能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正向的、值得肯定的,也让他们学会关注过程,而并非只是结果。
慢慢地,对孩子的未来成长与发展,也会提供多重助力,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
02.成长型夸奖公式:强调努力+指出进步
先举个小例子,比如孩子在数学上颇有天赋。
我们就别用“你真是个数学天才”这样空洞的话来蒙混过关了。
正确示范应该是:
我注意到你这周每天都在练习口算,现在做题又快又准,你的坚持有了回报,真好。
这种强调努力+指出回报的夸奖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让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
并且在这种夸奖模式下,孩子更愿意去尝试和探索,从而大大提升自己学习或生活的一些自我驱动力。
反之,如果用“真聪明”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的话,孩子往往会给自己种“心锚”。
比如孩子会想,大家都说我聪明,我不能展现出自己“笨拙”的一面。
久而久之,孩子的问题通常会被他们习惯性遮盖,让家长的了解停留于表面。
并且一旦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很容易遭遇自信心崩塌的局面。
正如斯坦福大学迪维克教授的研究表明:
夸奖孩子的天赋或能力,若是单纯用“你真聪明”这样的表达,反而会让他们害怕挑战。
而成长型的夸奖方式,却能让孩子明白,困难不可能,进步源于持续的努力。
03.赋能型夸奖公式:认可品质+未来展望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成绩不错,同样也别用“你真棒”这样的泛泛之词。
正确示范应该是:
你考前制定了复习计划,并严格执行,这种自律的态度会让你以后面对任何挑战,都更有信心。
这个公式的妙处在于把当下的行为与未来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内在的优秀品质如何影响长远发展。
比如孩子是个好的倾听者,我们可以夸他说:
你能在大家意见不同时耐心倾听,这种尊重他人的品质,会让你交到更多朋友。
其实,这种夸奖,大家可以理解为“贴标签”,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正向PUA”。
简单来说,当我们越是这样给孩子去“赋能”的时候,孩子越会变成我们“口中”的样子。
并且,这种夸奖,不仅肯定了当下,还给孩子植入了积极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建立身份认同,提升价值感。
说到这里,可能不少家长刚开始还会觉得这样夸孩子,有些不自然。
其实呢,大家可以慢慢把这种“表达”,融汇在生活当中。
从每天刻意挑选一两个具体场景,来应用这些夸奖方式开始,到最后渐渐形成表达习惯,使其成为日常沟通的一部分。
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不会那么生涩了。
毕竟,作为家长,我们其实都该明白:
有效的夸奖就像是一面镜子,不是为了去改变孩子,而是帮助他们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当孩子能够从家长的反馈中建立起扎实的自信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时,他们自然会朝着“有出息”的方向成长。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
养育之道,在于既要做孩子的灯塔,指引方向。
也要做孩子的镜子,照见本真。
而恰当的夸奖,正是这镜中之光,既能温暖当下,又能照亮孩子的远方。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