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月谈微信订阅量突破一千万之际,我们收到了数万字的读者留言。每一段话语,都带着岁月的温度,都是一段真实的陪伴,一份无声的信任。
为了回应这份沉甸甸的情谊,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些礼物感谢大家。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当这些礼物跨越千山万水抵达读者手中时,回馈给我们的,是比礼物更珍贵的感动。
编辑部摘取了部分读者的留言,想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份感动。
追梦路上的“考公搭子”
从青涩学子到职场骨干,从迷茫备考到坚定前行,千万读者在半月谈的文字中汲取养分、锚定方向。这些留言里,藏着无数人与时代共同成长的印记。
@羊一:半月谈俨然是我的考公搭子,视频号看申论直播课,公众号看日常新闻。
@Sir-Anthony:备考的每一天里,每天的时政小测验打卡让我从政策小白变成时政达人,模考行测总能在评论板块找到犀利的解题视角。
@蒹葭苍苍:贵刊中国智造的专题被我复印给全班组学习,那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触摸到产业变革的温度。
@李婷:记得我2007年上班时,参与了一期半月谈投稿,当时我镇一些介绍被刊登在封底里面。工作关系,能每个月收到免费的《半月谈》,看着《半月谈》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贴近实际,可以让我不出门就能了解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现在的《半月谈》不再是20多年前的事迹汇总介绍,而是有故事,有调查,有分析,有一村一人的人民情怀,也有世界格局、形势政策的广阔视野,真正成为了每一位公务员的参考书。谢谢!
@李璧琴:半月谈让我们看到华夏大地的民生图景,点醒我们对家国大事的关切。
@我有:真的太感谢半月谈啦!这几个月备考像在迷雾里爬山,你们的资料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不管结果咋样,半月谈教我的分析问题方法已经刻进骨子里了。
@大知闲闲:从懵懂无知的学生时代到从容自洽的职场人,很幸运一路有您指引、开导、鼓劲。
@离人怎挽:作为一名刚上岸的考公人,您的每一期期刊我都视若珍宝,反复咀嚼,没让我走一点弯路。
读者@离人怎挽 晒出TA的《半月谈》
基层治理的智慧锦囊
在乡村振兴的阡陌间,在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半月谈》始终是基层工作者破解难题的“工具箱”。这些留言里,藏着政策落地的密码与实践者的心声。
@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知道半月谈还是参加工作之后,负责村集体经济板块,半月谈的时事讲解常有中央政策解读,其中我经常看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在上面可以学到先进的基层创新案例与社会治理经验,其权威性、贴近性与创新性持续服务基层治理与公众学习需求,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重要桥梁。
读者@陈先生 晒出他与《半月谈》的合照
@邹永忠: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村干部,关注半月谈好多年了,谈谈是最敢给基层说实话的。
@湯拥軍: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者,与《半月谈》相伴为舞的日子数不胜数,感谢半月谈的每一篇文章,让广大读者在工作中得到了益处与启迪!衷心祝愿我们的《半月谈》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团结奋斗,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木子敬:能把我们的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就很好啦!希望半月谈越做越好。
@赵海斌:关于乡村振兴的田野调查、基层形式主义的评论,成了我理解中国基层现实的重要参考。
@曹睿:反映基层实际问题的文章很有深度,希望能被高层领导看到并转化为政策。
@翟荣先:记得有一次参加关于社区治理的调研项目,我从《半月谈》上获取了许多基层治理创新的案例,借鉴其中的思路和方法,我们的调研成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它不仅助力我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Joken_rated:作为乡镇干部,你们“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报道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特别感谢“基层治理”栏目,那些真实案例比任何理论课都生动解渴!
跨越代际的精神传承
从泛黄的纸质刊到指尖的公众号,从父辈的书桌到孩子的书架,半月谈串联起几代人的阅读记忆。这些留言里,藏着时光的温度与思想的星火。
@道日吉:我是79年的,从小家里就有小方本《半月谈》杂志,我是被《半月谈》耳濡目染长大的70后。关注微信平台差不多8年多了,可以说是我的工作“好助理”、生活“好伴侣”,为你点赞。
@人可可可:从我外公那一代开始,家里就开始看半月谈,从小耳濡目染。
读者@Go 收到礼物后分享的照片
@海阔天空:2003年家里常买《半月谈》杂志,现在公众号成了每日必读,学习进步从未停歇。
@太阳当空照:40年前在父亲书桌上看见《半月谈》,如今依然喜欢纸质版的油墨香。
@加力仑:姥爷的剪报本贴满半月谈文章,如今他虽已离开,但杂志承载着祖孙两代的对话。
@盐粒:家里先是爸爸喜欢看,现在我的娃也开始了,感恩一路有你。
@周伟:23年前在领导桌上初识半月谈,如今推荐给考公的侄子,助力他成功上岸。
@真诚到永远:从杂志到网上,半月谈伴我40余载,是工作良师、生活益友。
@张正明:“半月谈”,从八十年代初,就陪伴我一路走过数十载时代变迁之风雨;如今,“半月谈”将伴随我度过最美夕阳!
一路走来,正是大家的留言让我们明白,我们与读者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心灵的共鸣。一千万,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千万次相遇,一千万份信任,一千万个故事的开始。
纸短情长,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