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深冬,乘马岗农协的乡亲们拿起武器,呐喊着来到大地主丁枕鱼的家门口,他们高喊着口号,誓要打倒地主恶霸。
丁枕鱼嚣张地跳出来,毫不在意地叫嚣:
“我可是王树声的舅爹!你们这帮穷鬼能拿我怎么样!”
王树声是农协的创办人,正是他号召乡亲们同土豪劣绅作斗争,得知舅爹的咄咄逼人后,王树声气得七窍生烟,抄起家伙便带人来到丁枕鱼家门口。
丁枕鱼一看到王树声,声音不自主地又提高了八度:“五伢,快来帮帮舅爹!这帮穷鬼们真是反了!”
王树声气得牙痒痒:“今天我王树声要革命!谁反对农协,别说是亲戚,就是我的亲娘老子,我也要跟他斗!”
说完这话,王树声抄起一根绳子,上去就把舅爹绑了个结实,随后拉到农协里关了起来,丁枕鱼不会想到,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刀劈舅爹,大义灭亲
宣布革命这年,王树声不过21岁,这一年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此前他曾在董必武开设的武昌高小就读,接触到了不少革命思想,从那时起,闹革命就成了王树声的追求。
为此,王树声21岁时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革命志士,当北伐军接连打下汉口、武昌后,他觉得自己也该做些什么,便创办了农民协会,号召乡亲们拿起武器,和地主恶霸作斗争。
农协成立大会上,王树声高声呐喊:乡亲们!穷人翻身的日子到来了!贫苦的农民兄弟们团结起来,和土豪劣绅作斗争!
在王树声的号召下,饱受欺压的农民纷纷加入农协,拿起锄头开始了革命。
王树声的舅爹丁枕鱼是当地的大地主,手里有着上千亩的土地,还有十几套房屋,平日里鱼肉乡里无恶不作,被他欺压过的百姓无不怀恨在心,农协一成立,乡亲们便纷纷喊着打倒丁枕鱼的口号。
这晚,王树声带领乡亲们活捉丁枕鱼后,将他关押在农协里,但没多久后,丁枕鱼的儿子丁岳屏便得知了消息。
和老爹一样,丁岳屏也是个地痞流氓,平日里作恶多端,听说老爹被农协抓走后,当即纠集另一个劣绅的弟弟王聋子,带领一万余名匪徒,打算救出丁枕鱼等人。
一伙人不由分说地席卷了乘马岗,所过之处犹如蝗虫一般寸草不生,到处烧杀抢掠,直逼麻城城下。
王树声岂会让这帮匪徒如愿,他随即带领五百余名农民军,用自制的长矛绑上石块当作武器,依仗着麻城城墙和丁岳屏一伙展开了拉锯战。
作战中,王树声一马当先,抄起长矛同匪徒交战,可尽管王树声率众拼死抵抗,碍于人数实在太过悬殊,眼看匪徒就要攻入麻城,十万火急之下,王树声想到了一个方法。
片刻后,王树声带着几名战士浑身是血地杀出重围,随后朝着武汉的方向疾驰而去!他要去武汉搬救兵!
一路上,王树声水陆兼程,披星戴月,不敢休息片刻,总算是赶到了武汉,请到了农讲所的学生军相助。
待王树声和学生军返回麻城时,丁岳屏不知从哪里听到了风声,眼见形势不对,如丧家之犬般地夺路而逃,仓皇逃窜回了老巢。
紧接着,王树声组织农协召开公审大会,丁枕鱼等几名在押的恶霸地主被押解到现场。
大会上,王树声言辞激烈地细数丁枕鱼几人的恶行,最后宣布判处几人死刑!在场的乡亲喊声雷动:枪毙他们!
“对付这群恶霸要节约子弹,用刀砍!”王树声高声说。
言毕,王树声抽出一把大刀,朝着舅爹走去。
丁枕鱼早就被吓破了胆,颤抖着用结结巴巴的声音向王树声喊着:
“老五啊,你……行行好!快救……舅爹一命吧!”
王树声怒目圆睁,挥刀呵斥:
“这是你自作孽!你罪行累累,今天外孙就要革命给你看!”
一道凛冽的寒光闪过,丁枕鱼的头颅瞬间飞出数米,喷涌出的鲜血将脚下黄沙染红,王树声单手握刀,眼神中满是坚定。
目睹此情此景的乡亲们无不心头震动:王树声大义灭亲,他这革命可是铁了心的啊!
几日后,王树声为革命大义灭亲的壮举传播开来,一时间,整个大别山的乡亲们谁不知道,乘马岗的项家冲出了个少年英雄!
在王树声的以身作则下,麻城的有志青年们纷纷投身革命,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写麻城的一片天!
王树声刀劈舅爹,丝毫不给亲戚留情面,实际上他对待自己同样如此,甚至更加严格!哪怕是有毛主席的安慰也不行!
艰难突围,自我批评
那是在1936年的10月,王树声在中央的指示下,带领西路军渡过黄河,占领古浪要地。
此时的王树声刚刚结束长征,留下了不少病根,常常浑身发疼夜不能寐,但在接到中央的命令后,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随队出发,对于自己,王树声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的严格。
途中,第九军与敌军三个骑兵旅相遇,王树声沉着应战,带领战士与敌军拼杀。
苦战过后,第二纵队以伤亡惨重的代价成功占领了古浪,可没等王树声休息片刻,敌军便组织了反攻,而且还是重炮旅。
好不容易击退了敌军的反击,却在向河西走廊方向转移时,又遭遇了马步芳的马家军!
面对危机,王树声从容不迫,将战士们划分成组,相互配合着进攻,历经一番苦战后,不仅成功击退了马家军,还一举歼敌2000余名,最后成功撤退!
虽然第九军成功撤退,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战,第九军不能说是胜利。
这晚,王树声坐在桌前,不断地回顾着战役的经过,每一处细节都逃不过他的大脑,他用严谨的态度回想着种种细节,复盘每一次的进攻和撤退,为之后的作战积累经验。
12月份,王树声带领西路军打通新疆通道,但与新疆军阀盛世才的部队遭遇,激烈地作战随即展开。
由于敌军装备精良且背靠大本营,王树声和西路军始终没取得上风,甚至到3月份时只剩下3000余人!
不得已之下,王树声带领部队撤退到祁连山附近和敌军展开游击战。
之后的三个月里,王树声带领战士们同敌军周旋作战,由于祁连山环境恶劣,且部队缺乏补给,到最后成功突围时,只剩不到10人!
为了返回陕北,王树声一路乞讨,挖野菜、啃树皮,历尽千难万险后终于回到了陕北。
在陕北,王树声见到了毛主席,他自知西路军没有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即使敌众我寡,条件艰苦恶劣,他也未曾为自己开脱:我对不起党!无论中央给我什么处分,我王树声全都接受!
王树声就是这样的严格,一个将严格刻进骨子里的军人!于他而言,没能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就是失职,没有任何的理由和借口!
毛主席没有回答,只是重重地拍了拍王树声的肩膀,沉声道:西路军失败不是你个人的责任,你能回来,就是胜利!
虽然毛主席出言安慰,可王树声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这事儿,此后多年他一直将这段经历铭记在心底,不时回顾总结经验以警示自身。
除了这次西路军事件外,“中原突围”也是王树声心中的一个坎,尽管这次突围被陈毅元帅评价为“一个伟大的胜利”。
1946年7月,30万蒋军将5万中原军包围在湖北宣化店,王树声所在的纵队突围到湖北西北地区后,奉命在此地建立根据地。
但此时部队面临前后夹击,军心不稳,再加之王树声正身患疾病,不久后便离开了鄂西北,使得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王树声在自传中提及此事,他这样写道:当年没能成功坚持下来,除对敌后战争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外,对部队的思想动员也有着严重不足……后来我因病离开了鄂西北,对根据地的建立和斗争的形势产生了不利影响……
这就是王树声的严于律己,也是一种自我批评,即使中原突围最后成功,他也秉持着严格的态度来审视自己,这就是王树声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自我评价标准。
如此严格的标准下,王树声度过了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即便建国后脱下了军装,他也依然秉持着这种作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之人。
严于律己,克己奉公
建国之后,王树声先后担任湖北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军械部部长等职务,后来转到了军事研究科学院担任副院长,搭档叶帅进行军事科学的研究工作。
当时科学院的工作十分繁忙,王树声又有旧疾,再加上北京一到冬天就寒冷刺骨,工作人员便准备为王树声开个“小灶”。
具体而言,就是工作人员会将饭菜送到他的办公室里,不用王树声亲自去食堂打饭,这样可以适当照顾他的身体。
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王树声都严词拒绝!
他说:“再大的将军也是一个兵,是兵就得服从管理!就得自己打饭!”
自打这以后,再也没有同志敢向王树声提出“照顾性建议”,而将军亲自到食堂排队打饭一事,也在科学院传开,后来甚至传遍了军中。
这其中还有一段插曲,一日王树声照常到食堂打饭,看见一位战士的手中拿着许多饭盒,显然这是为他的领导们打饭。
王树声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觉得这是特权,是搞特殊!如此作风不应出现在军事科学院中,会影响科学院的风气。
于是,在下一次会议上,王树声严厉批评了这种现象:一些领导同志让下属帮忙打饭,这会影响到其他排队的同志。
当年在延安,毛主席都要亲自去食堂打饭!你们这是在搞特殊!这种情况必须改正!
除了打饭问题外,王树声在其他方面也洞若观火,在他的严格要求下,科学院整体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观。
生活上,王树声同样如此,从来都是不搞特殊、严于律己,他虽是大将,却时时刻刻以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的住处,并非国家统一为干部配备的别院,而是一处简单的平房,为当初他担任军械部部长时的旧居。
即便是这样的一座旧居,王树声也将他划分出几间房间,留给警卫员和工作人员居住,而他自己的房间,则是一间不到10平米的书房。
有关部门按照标准,为王树声设计了一所新住所,城建部门也多次为他划分了建房地址,无奈王树声始终不同意,甚至直到临终时,都是居住在这栋破旧的平房里。
王树声对待家人也是十分严格,他的妻子杨矩每天上下班从未坐过专车,而是和群众一样挤公交,甚至还需要倒两班车才能抵达单位,每天来回一趟要花费两个小时。
子女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四个子女自小便被父亲严加管教,也养成了严于律己的作风,从来都不会要求什么。
对于那些亲戚们,王树声一视同仁,他从未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任何一位亲属安排工作。
在建国之初曾有一位麻城的亲属来到北京找到王树声,希望他能够帮忙安排工作,不仅被一口回绝,还被王树声好好训导了一番,此后再也没有亲属来找王树声“走后门”。
至于王树声自己,就更不会走后门了。
1971年的大年初二这天,王树声来到北京某一部队的驻地,打算来探望自己的小女儿王季迟。
就在王树声朝着大门走去时,一旁的哨兵拦下了他:同志,请排队填表等待。
王树声本想掏出上衣口袋里的军官证,但转念一想,这样不是搞特殊吗?想到这里他便默默转头,走向长长的队伍末尾,和其他前来探视的家长一样,耐心地排队等待。
等候一个多小时后,王树声才总算是填好了表,而等他见到小女儿时,时间又过去了半个小时。
见到女儿后,王树声匆忙说了几句话,随后掏出特地为女儿买的点心递了过去,随后又嘱咐了几句,便匆匆离开了,为的是不打扰女儿的工作。
除了家人和亲属,王树声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领教”过他的严格,有一次他的警卫员就因为偶然的“善意”,被王树声严加呵斥。
那是在1972年年底,王树声的长子王鲁光结婚。
由于家里十分简朴,没什么家具,王鲁光便把院子里的一个石头茶几搬到了屋里,再蒙上一层桌布,放上两把旧椅子,当作桌子使用。
王树声的警卫员看到这一幕后,心里觉得太过寒碜,有些看不过去,便自作主张地把单位休息室里的两把金丝绒椅子和一张大理石茶几给搬了回来,用来布置新房。
警卫员本想着等婚礼一结束,便立刻送回去,没成想王树声看到后直接叫住他:你这是干什么?公家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
警卫员只得如实交代,王树声顿时两眼一瞪,指着警卫员呵斥道:
“你赶紧给我送回去!公家的东西不能动!这是规定你不知道吗?!”
这就是王树声的严格,事事严格、人人严格,而这样的严格作风,他秉持了一生,哪怕到了生命尽头,他也在用严苛的要求作自我批评。
1973年底,王树声因病住院治疗,周总理得知后亲自前来探望,也肯定了王树声为国家、为党做出的贡献,然而王树声却回答说:50多年以来,党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但是我为党、为国家做的工作太少了……
这就是王树声,一位一生都秉持着严格作风的将军,小到食堂打饭,大到领兵作战,王树声始终都是以最严格的标准约束自己,他是一名高高在上的将军,但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兵。
1974年1月7日,69岁的王树声因病去世,这位绷紧心弦一辈子的将军,如今终于可以放松下来,用大把的时间去游历大好山河,好好走一走、看一看这片他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炙热土地……
参考:
党史博采:《王树声:共和国大将,大义灭亲亲手处决自己亲舅,红四方面军的一面旗帜》2024-01-07
平安校园 2022-04-15 王树声大将的故事
党史纵览 2022-08-15 大将王树声革命生涯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