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不幸病逝,噩耗一经传出,便引起了全国上下及众多海外人士的巨大悲痛。



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在北京郑重召开,众多中央领导干部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出席了这场简朴的追悼会。

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追悼会即将开始前,汪东兴下达了临时密令,追悼会延迟十分钟再举行,他这么做,是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周总理的追悼会,为什么会举办得非常简朴?汪东兴秘密下令追悼会延迟十分钟,是在等谁呢?这个人最后来到追悼会现场了吗?

周总理的追悼会

其实,追悼会简单举办,是周总理本人的意思,他在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后,怕葬礼大操大办影响民生,曾多次跟妻子邓颖超提出要简单料理后事。



周总理去世后,局面果然如其所料,众人都想跟他进行隆重告别,北京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各地民众自发进行祭奠活动,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邓颖超想起了周总理生前的愿望,主动跟党中央请示,尽量减少祭奠活动,葬礼及追悼会的各项事宜一切从简。

中央干部们纵然有千不甘、万不舍,也终究拗不过邓大姐的坚持,最终党中央下达命令,周总理的丧事一切从简办理,各地祭奠活动尽量叫停。

不光如此,中央政府还婉言回绝了各国政要亲赴北京进行悼念的请求,改为安排各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代为致意,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葬礼从简,可中央政府对周总理后事的重视,丝毫没有减少,周总理的追悼会由毛主席亲自批示,朱老总和叶帅统筹负责,邓公进行现场致辞。



经过一番忙碌的准备工作后,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正式在北京举行,五千余名周总理亲友、中央工作人员及台湾各界代表来到了人民大会堂。

可就在追悼会即将开始的半个小时,负责安保工作的汪东兴突然临时下达秘密指令,追悼会延迟十分钟再举办。

不光如此,汪东兴还特意命令手下,赶紧收拾出一间可以让病人好好休息的房间。同时,医疗人员也要随时准备就绪。

工作人员不明就里,以为现场出了什么意外,打算去前台进行专门搜查,汪东兴制止了手下的行动,告知了他们追悼会延迟的原因,引起了大家的惊讶和热议。

原来,就在刚刚,汪东兴接到了党中央的临时通知:毛主席打算亲自来到追悼会现场,送周总理最后一程,现在正准备动身。



汪东兴闻言吓了一跳,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准备一套万全之策。毕竟在那个时候,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已经急剧恶化,连正常行动都越发艰难了。

从中南海到人民大会堂的路程虽然不远,可也要四十分钟,此时距离追悼会开始只有半个小时了,故而汪东兴临时下令,将追悼会延迟十分钟,等待毛主席到来。

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状态实在令人担忧,汪东兴怕他老人家支撑不了太久,故而让人准备休息的地方有专业医护人员。

汪东兴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可四十分钟后,毛主席还是没有来,此时距离原计划的追悼会开始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十分钟了。

周总理的追悼会是党中央及全国的大事,一举一动都被敌对势力死死盯着,如果延迟太久,势必会让人抓住“小辫子”大做文章编造谣言。



汪东兴不敢耽搁,连忙向朱老总及叶帅请示,是继续等待毛主席的到来,还是立即开始举办追悼会,两位老革命没有犹豫,当即下令追悼会开始。

就这样,在毛主席没有到来的情况下,周总理的追悼会开始了,邓公亲自为其致辞,整场追悼会非常顺利地办下来了。

朱老总和叶帅之所以不等毛主席到来,不是不想让他老人家送周总理最后一程,而是革命元勋之间的心灵默契。

毛主席与周总理

毛主席对周总理的重视,两位老革命心知肚明,已经不需要出席追悼会这种外在仪式证明什么了,无论毛主席晚到或缺席,都不会对他和周总理的情谊产生任何影响。

而毛主席之所以没有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并不是临时改变了主意,而是身体实在太差,周围工作人员实在不敢冒风险送他去人民大会堂现场。



要知道,当时陈毅元帅的追悼会,毛主席就不听众人劝阻临时去往现场,结果由于休息不到位病情严重恶化了。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工作人员实在不敢再让毛主席奔波劳累了,毛主席何尝不知道众人是为自己好,可不亲自送老战友最后一程,他心里实在不安稳。

医护人员看着毛主席老泪纵横,心里十分难受,但还是跟他实话实说,表示强撑着去现场多半会导致病情继续恶化。

最终,毛主席还是没能如愿启程,只得在病床上、在心里默默怀念着周总理,未能亲临周总理追悼会的现场,可以说是毛主席晚年的巨大遗憾。

结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见毛主席没去参加周总理追悼会,开始编排起了中央领导人矛盾纠纷的谣言,甚至声称毛主席和周总理“长期不合”。



这种胡话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毛主席和周总理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伟大革命友谊,早就不需要外在形式证明什么,两人在彼此生命的最后,一直相互扶持,彼此守望。

“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的身体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甚至当场休克昏迷,如果不是医护人员抢救及时,险些撒手人寰。

周总理在听闻毛主席身患重病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他心里明白,毛主席身上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多年操劳国事所导致的。

为了尽量分担毛主席的压力、帮助他尽快恢复健康,周总理不断加大日常的工作强度,结果活活把自己累病了。

1972年5月18日,周恩来出现了反常减重、便血等症状,经过专家仔细诊断,周总理被确认罹患膀胱癌,且已经是晚期了。



毛主席在看到周总理的确诊报告后,心中的悲痛无以言表,此时此刻,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周总理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早在1965年周总理确诊心脏病时,毛主席就曾劝他减少工作量,“少看几份文件”;如今周总理罹患癌症,毛主席更是经常劝他好好养病,不要过度操劳。

毛主席不光在口头上对周总理进行关怀慰问,他还付出了实际行动,为了减轻周总理的工作压力,毛主席特命邓公协助周总理工作。

除了工作方面的安排,毛主席对周总理的关心,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房间居住条件,小到日常饮食,他都事事过问,确保万无一失。

毛主席办公室原来配备的沙发,是硬质的木材,坐起来十分不舒服,工作人员怕毛主席久坐劳累,就专门设计了一套海绵软沙发,供毛主席使用。



毛主席用了一阵子,对这套新沙发赞不绝口,他还特意命令工作人员再造一套同样的沙发,给周总理的办公室送过去。

一套小小的沙发,毛主席都能立即想到周总理,他对周总理的关怀,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周总理也在时时关心着毛主席的病情。

1973年春季,毛主席因白内障病症加剧,双目严重失明,周总理心急如焚,连忙会请各地眼科专家,商议稳妥的治疗方案。

在得知白内障需要静养后,周总理果断下令,今后毛主席在会见各国领导时,闪光灯照相不得超过三分钟,不光如此,他还把自己使用多年的眼镜赠送给了毛主席。

1975年夏季,毛主席进行了白内障切除手术,周总理当时的病情已经日益严重了,可他不放心毛主席,还是坚持到医院进行陪同等待。



为了不打扰大夫的手术,周总理孤身一人坐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焦急地等待着结果,在得知手术顺利完成后,他心中有如大石落地,随即悄然而去了。

同年10月,周总理的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起身,只能在病床上躺着的状态了,医生为周总理做了一场大手术,可他的病丝毫没有好转。

等到了年末,周总理已经进入到了持续高热状态,神志也越来越不清醒了,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依然在关心着毛主席的病情。

据医护人员回忆,周总理在最后的日子里,每次短暂地清醒过来,都会反复抚摸毛主席的像章和留给他的文件。

有的时候,周总理终于能艰难地开口说话了,第一时间问的,就是毛主席身体状态如何,可在那个时候,医护人员根本无法给出令周总理满意的答复。



就在周总理被病魔折磨的同时,毛主席的身体状态也每况愈下了他,失去了说话能力,口中只能吐出一些含糊的音节,因此不得不以笔代口。

没过多久,毛主席连拿起笔的力气都没有了,毛主席行动变得十分艰难,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帮助,他简直寸步难移。

此时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一个在北海305医院内治病,一个在中南海西岸疗养,两人虽然彼此牵挂,可再也没有力气见上一面了。

周总理逝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毛主席看着传递噩耗的文件,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已经没有力气哭了,只能无声地在心里,对这位老朋友、老战友进行悼念。



数日后,党中央拟定好了周总理的悼词,及追悼会的一众事宜,交由毛主席批阅,毛主席挣扎着起身,用白内障手术成功后复明的那只眼睛,仔细看完了文件。

随后毛主席郑重地用红笔在文件上进行朱批,通过了这份提案,那个鲜红的圆圈,不光是提案通过的标志,更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一生情谊的注解。

由于身体状态实在太过糟糕,毛主席无法到达追悼会现场,只得敬献花圈聊表哀思,毛主席送的花圈,被工作人员摆到了周总理的遗像旁边,引得会场众人感慨不断。

周总理去世后,毛主席失去了亲密战友、左膀右臂,精神世界越发孤独了起来,他除了工作,就是闷在房间看书,以暂时忘却周总理离世的巨大伤痛。

面对自己不去周总理追悼会是因为“两人不和”的谣言,毛主席一笑置之,不予理睬,他不屑于为自己辩驳,却时刻维护着周总理的荣誉。



就在周总理去世后不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煽动舆论,对周总理进行抹黑宣传,他们提出了种种歪理,以此证明周总理工作能力“过誉”,思想态度“不纯粹”。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大怒,亲自做出特别指示,党中央对周总理高度评价和定论坚决不能修改,还要专门进行宣传以正视听。

这不仅仅是在维护国家总理的声誉,更是毛主席在维护自己的一生挚友,毛周二人的革命友谊,成了一段隽永的佳话,永远记录在了史册尺牍之间,供后人学习敬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