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战国中期,秦国灭蜀国和巴国,分别设置了蜀郡和巴郡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咱说的是一场鲜有人细讲,但对秦统一六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战役——秦灭巴蜀之战

这场仗打在哪儿?今天的四川。

啥时候?公元前316年。

那年头,秦国还没一统天下,但已经是西方最能打的一股力量。可它要东出,伐六国,必须先解决一件事——背后不能漏风

巴国、蜀国,这俩西南老邻居,不大不小,却是秦的后门。要是你出兵打楚,楚顺着水道杀个回马枪,从巴蜀绕到你屁股后头,那可是要命的事儿。

秦人可不傻,他们早早就琢磨明白了:这事儿得收拾

那咱们就从头讲讲,这仗是怎么打起来的。

这还得从蜀国君主芦子霸王和他那位亲弟弟葭萌侯说起。


古蜀国(今四川成都平原)开明王朝第十二任君主

蜀国在那时已经是个传了十二代的王朝,虽不如中原诸侯声势浩大,却也地盘不小,资源丰富,尤其擅长冶金和织锦,富得流油。

可再富也有家务事,偏偏这个家务事,出了岔子。

蜀王有个弟弟,分封在汉中地界的葭萌地带,名义上是弟,其实为臣,可心里不是很服气。他跟巴国大王私交甚密,两人时常书信往来,时不时就互通有无。说白了,这兄弟心思有点活泛。

蜀王是老实人吗?不。他一看弟弟跟巴国眉来眼去,立刻起了疑心:你这是在我眼皮底下搞串联,这是要分家产咋得?还真不好说,本着死和尚不死贫道的原则,干脆先下手为强。

于是,蜀王发兵伐弟。

弟弟打不过哥哥,跑了,跑哪儿?跑到了巴国。

这下好了,巴蜀之间的旧仇新怨,再加上亲情纠葛,直接变成了区域冲突。

巴王一看,欺负我兄弟,脸上挂不住,忒没面儿,又有打不过,怎么办?于是给秦国写了封信。

信里写什么?大致意思就是:“秦王,我们兄弟现在受了委屈。您要是愿意出兵,咱们可以共抗蜀王,将来好处您随便拿。”

这封信,就像一根引线。

当时的秦国,正值大变之年。

秦惠文王刚刚从祖父秦献公、父亲秦孝公手里接过江山,手头有一大把能人。


秦惠文王嬴驷

张仪,那是外交的祖师爷,口若悬河,把楚王唬得都团团转。

司马错,秦军最能打的将军之一,行军布阵,眼光毒辣,胆子也大。

这两人,在朝堂上对上了。

张仪主张伐韩伐楚,走中原路线,干就干最有牌面的。打楚劫天子,控九鼎,直接抢道具王者。

司马错却说不,咱不能只盯着名声大、帽子高的楚国。那仗难打,耗人耗财,还不一定赢。倒不如从西南这块容易啃的骨头下嘴。

“蜀国虽小,但富得很。那地儿,金银布帛堆成山,地形险要、但水道通畅。如果我们拿下蜀,不仅能得钱得人得地,还能顺水打楚,绕过正面战场,兵出其不意。”

“打楚是目标,打蜀是捷径。”

一番陈词之后,秦惠文王拍板:“从错计,打蜀。”

讲到这儿,就要说说一个传说,叫“石牛送宝”。

说是秦国为了让蜀国上钩,造了几头石牛,屁股后头安了机关,能喷金子。

蜀国听说秦地有宝牛,天天拉金,财主王爷都看傻了,跑去一看,果然喷金,立刻眼红:秦地有宝,咱得去抢!

于是蜀王派人开道,一路修路架桥,为的就是能把石牛运进来。


古蜀国文物

可这一切,都是秦人的圈套。路修好了,石牛还没见到几个,秦军先从这路口冲了进来。

这就是后人常说的“石牛道伐蜀”。

当然,这故事是真是假咱们不好说,但有一点是真的:秦军的进军路线,就是蜀人自己帮着修好的。

秦军分兵三路,从石牛道、金牛道、葭萌道一并南下,直插蜀中。

蜀王仓皇应战。

第一战打得最激烈的,是在武阳。

那是蜀地的要塞,也是王室退守的最后一道屏障。蜀王亲自披甲上阵,想要守住这口气。

可惜秦军来势太猛,装备也强,士兵都是西北硬汉,打仗不要命。

蜀军节节败退,蜀王战败被杀,太子与丞相一路逃亡,却也在白鹿山被追兵围杀。

十二代开明王朝,到此终结。

蜀地从此归秦。

这时张仪露出真面目。

他一看蜀国已经灭了,回头一指巴国:“他们也不老实。”

随即调头向东,又打起了巴国。

巴王、苴侯本来是盟友,一看秦军倒戈,猝不及防,连夜撤退。

结果兵败如山倒,王族全被俘虏,一同押解回秦。

秦人在此设立巴郡、蜀郡、汉中郡,设置四十一县,安排守将张若、地方官陈庄驻守。

一个崭新的秦国西南体系,就此建立。

这下问题来了:灭巴蜀,为啥秦人说“得蜀即得楚”?

因为你打开地图一看就明白了:巴蜀地处岷江、涪江、嘉陵江交汇处,而这些河流最终都汇入长江,东流入楚。


巴蜀境内沿江顺流而下就到楚国都城

也就是说,秦人拿下蜀,就等于拿到了一条天然的“打楚高速公路”。你从山里出发,顺水东进,不走关口,不打正面,直接给楚国背后来一刀。

后来秦打黔中、鄢郢,几次大胜,靠的就是这条路线。

如果没有巴蜀,秦军没法东进,楚国背后就始终是安全的。

所以,司马错说得没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天下可图。

张仪是不是奸诈?从道德角度说,是。


纵横家张仪

他先说救人,后头反手灭了人家。但从国家利益看,他做的事让秦国强了好几倍。

他拿下巴蜀,不但让秦国财源滚滚、兵源不断,还从战略上掐住了楚的命门。

这就是老秦人的厉害:谋略与野心,一点不差。

自从巴蜀归秦,秦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国力大增。

蜀地是天府之国,气候温润,五谷丰登,秦人靠着这块地,粮仓满满,从此再打仗就不怕断粮了。

第二,军力更盛。

巴地民风剽悍,是出战士的地方。秦军从此兵员充足,能打硬仗。

第三,战略格局变了。

你本来从函谷关出兵,要一路打韩、魏、赵,如今你可以从南线穿楚,再打齐,打个侧翼偷袭。


今天的函谷关

你正面压着赵韩,背后捅着楚齐,六国还打什么?

如果说秦统一六国是一盘大棋,那么灭巴蜀就是这盘棋的第一步——定后方。

不定后方,你根本出不了兵。

张仪、司马错知道这一点,秦惠文王也明白,所以哪怕过程再复杂,最后这一子落下,天下格局就变了。

后来的昭襄攻韩、白起大破楚赵、嬴政统一六国,背后都有这场战役的铺垫。

历史上,大战不少,但能改变格局的战,不多。

前316年,秦灭巴蜀,是秦国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扩张,也是他们真正走出关中的第一步。

这一步,走得险,却走得准。

你可以说张仪狡猾,可以说秦国无义,但你不能否认,从这一战起,秦国就不是西边那个苦寒之地的小国了。


秦始皇嬴政

它是一头真正觉醒的虎,背对山川,眼盯中原,獠牙已露,步步向东。

等它张开血口,六国再想反抗,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别小看这场打在西南边陲的仗。

它不是番外,不是枝节,而是王朝崛起的源头。

一子落地,满盘生风。

秦国的崛起,从灭巴蜀开始。

参考材料:
《华阳国志·蜀国》
《华阳国志·巴国》
《资治通鉴》卷三《周纪》
《战国策·秦策》 《史记·秦本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