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一场跨越近甲子时光的“80后”相遇正悄然改写乡村叙事。“80后”村支书刘书榕扎根乡土,以实干为纽带,用创新思维破解村庄80岁以上老人养老难题,用青春力量守护夕阳红,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代际互助图景,实现了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大伯大娘,今天的牛肉饺子好吃吗?”
“太好吃了,吃了整整一盘呢。”
“书榕啊,这每天不重样的饭菜,都把我给吃胖了。”
茶余饭后,刘书榕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唠着家常,好不热闹。而这样温馨的画面,早已成为了李子札村敬老食堂的生活日常。
李子札村常住人口1686人,其中独居老人就有50人。刘书榕上任走访后发现,许多老人因行动不便,常常啃凉馒头、吃冷饭凑合对付,他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老人的“一餐热饭”。他辗转奔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动员社会捐助,最终渤海新区黄骅市首个农村敬老食堂——李子札村敬老食堂便应运而生。
牛肉饺子、豆腐炖肉、小米粥……每日荤素搭配的饭菜让老人们吃得暖胃又暖心。敬老食堂成立后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也收到了众多爱心捐助,爱心基金累计超25万元,供餐也实现了80岁老人三餐全免。“看着他们吃得香,我比啥都高兴。”刘书榕笑着说,村里还同步推出了“长者关怀计划”,通过定期义诊、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形成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
这场“80后”的温暖邂逅,既让银发群体感受到“老有颐养”的温度,也让他们找到了“老有所为”的热情。
老党员田泽波等人自发组成了李子札村党史馆义务讲解团队。每周六,他们就会早早地出现在村党史馆里,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讲解党史。他们用丰富的阅历和饱满的情感,带领大家深刻感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信仰之力、担当之勇和为民之情。“大家都说刘书记能‘折腾’,我们老党员也不能落后,也要积极发挥‘余热’,为村里作点贡献才行。”田泽波笑着说。
而刘书榕的“折腾”远不止于此。为了让村庄“走出去”,刘书榕注册了抖音号“黄骅市大学生村支书~刘书榕(助力三农)”,白天走访农户,晚上化身主播,一边讲解农村不动产权证、城乡医保等惠民政策,一边带货红薯、葡萄等土特产。从好政策到好产品、从“低头种田”到“上网吆喝”,刘书榕线上线下总销售额超9万元。村民们纷纷感慨:“以前卖货靠赶集,现在刘书记的手机就是咱村的‘新集市’!”
“村民的小事,就是村里的大事。”刘书榕总把这话挂在嘴边。在他的记事本里也记满了各种“小事”:独居老人李大爷降压药快吃完,得提醒村医上门;村西头排水沟堵塞,雨天前必须疏通;返乡青年小李想开网店,得帮忙联系培训……
其实,刘书榕张罗的“大事”也不少:为1600余名村民派发村集体经济分红33万元;为60周岁以上的村民分发米、油、肉等“新春大礼包”;投入40万元重修三条巷道,彻底告别“雨天两脚泥”;安装120多盏新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夜间出行路;开展联欢晚会、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规划设置夜市摊位推动村庄“夜经济”发展;举办公益相亲会,牵线6对青年成功“脱单”......
如今,李子札村的巷道平整、路灯明亮,食堂飘饭香,夜市闹腾腾。刘书榕却不敢停步:“青春扎进泥土,才能长出希望。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让每个老人有热饭,每个青年有盼头。”他常站在敬老食堂前的大柳树下,望着广场上嬉闹的孩童和晒太阳的老人。他知道,这条路上,“80后”的他与“80”后的他们,早已成为了彼此的依靠。
黄骅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赵忠义 高箐 李冠达 张昊
编辑 | 刘恬菲 实习编辑 | 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