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第一批进入职场的00后在岗位上和上司面前的表现,受到90后、80后乃至70后的关注,将并这些年轻人誉为职场整顿者。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高举"准点下班""怒怼PUA"大旗,被视作对抗职场沉疴的破局人。


却没想到现在有媒体揭露魔幻现实:部分00后开始自费租赁工位、伪造考勤,每日上演"假装上班"。从高调宣战到隐秘妥协,这代曾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正在用自掏腰包,去完成一场集体性的行为艺术。

早上7时,在某城市的地铁站,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挤在早高峰的人潮里,他们中的一些人并非奔向真实的职场,而是花30元租下共享工位,在朋友圈定位写字楼,用一杯咖啡的拉花遮住电脑屏幕上的网页,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家人或朋友知道他(她)正在写字楼里当一名办公室白领。


据调查,这类公司多以"工位+网络+茶水"为基本套餐,甚至提供直播间、会议室等增值服务。在南方某一线城市,有电子元器件贸易公司老板因行业没落,将闲置办公室改造成"假装上班公司",朝十晚四的包月套餐仅需千元。在北方的一线城市,某“假装上班公司”,只要9.9元即可体验8小时"摸鱼时光"。有些“公司”每天只需30元,除了能“公司”混时间、蹭WIFI外,还包午饭,上班期间还有“上司”来巡岗,跟真的上班一样。

这种商业模式的火爆,恰恰折射出当代职场的吊诡现实。当00后带着"整顿职场"的宣言踏入社会,却发现要整顿的不仅是加班文化,更是整个就业生态的剧烈变革。有招聘网站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经济行业人才供需比达1.97,这意味着每2人竞争1个岗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下,"假装上班"成了年轻人对抗焦虑的无奈选择。


在假装上班公司里,能看到三种典型身影:被裁员的程序员为躲家人催促,每天在共享工位上刷新招聘网站;自媒体新手为贴近商业脉搏,在"假装上班公司"的共享空间捕捉灵感;还有创业者将这里当作资源对接站,直播团队与电商租户碰撞出合作火花。

这种现象本质是职场压力的多维折射。一方面,年轻人渴望保持"积极打工"的社会人设,用物理空间的在职状态维系家庭期待;另一方面,灵活就业的兴起催生新型办公需求,共享空间成为自由职业者的"第三空间"。这也许是职场创新,也是逃避现实的缓冲带。

"假装上班"的争议性在于其道德模糊性。支持者认为这是职场困境下的生存智慧,批评者则痛斥其消解奋斗精神。但剥开现象看本质,这届年轻人正在用独特方式重构职场规则:他们拒绝传统"社畜"剧本,却又不得不在现实夹缝中寻找平衡。


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实则是代际价值观的嬗变。00后成长于物质丰裕时代,更重视心理体验而非单纯生存。当职场无法提供理想环境时,他们选择自造场景,在模拟上班中保持社会连接。这种"清醒的妥协",恰是市场转型期独特的生存哲学。

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假装上班"现象如同职场生态的警示灯。它提醒社会:当年轻人需要用商业服务维系职场尊严时,或许该反思的不是个体选择,而是整个就业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毕竟,真正的职场胜利,不应建立在自我欺骗之上,而应让每个劳动者都能获得体面的工作机会与尊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