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中旬,小麦作物迎来病虫害防控的关键窗口期。嘉定区各农业合作社抢抓农时,借助现代农业无人机开展大规模植保作业,为小麦稳产丰收筑起坚实的“数字护盾”。
1小时完成100多亩
4月16日下午,记者在上海馥垚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看到,碧绿的麦田随风起伏,合作社负责人陆云亭正熟练地操作着植保无人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地完成农药喷洒任务。
据介绍,今年合作社种植小麦330亩左右,计划种植水稻500多亩。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合作社已配备6台无人机和6名专业“飞手”。“过去人工防治病虫害,一小时最多完成15亩地的任务量,现在无人机一小时可以完成100多亩的任务量,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陆云亭说。
而这高效作业的背后,离不开先进无人机的助力。今年,合作社新引进的大疆T100无人机,在载重量和作业效率上均比之前的T30、T40型号翻了一番,安全系数更高,药箱容量增加至75升,播撒桶可同时装载两包肥料,作业量也显著提升。“这几年,我们一直在鼓励合作社的骨干成员考取无人机证书。有了专业设备和资质,合作社的规模扩大也能顺利跟上。”陆云亭表示。
无人机的应用领域远不止于此。除了水稻和小麦的统防统治,它还广泛应用于果树种植、工厂调运等多个领域。陆云亭透露,他自己拥有20亩桃园,同样采用无人机进行防治。同时,无人机在工厂内还能进行150斤左右的吊运作业。此外,若搭配多光谱农业无人机,还能进行水稻检测等一系列数字农业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
数智农业添动能
记者从嘉定区农机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龚智峰处了解到,目前嘉定区已有17家合作社通过购机补贴购买了无人机。购买一台无人机,厂方会赠送一个操作培训名额,并发放企业操作证。近几年,上海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还组织了额外的无人机操作培训,区里也积极安排人员参加,为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龚智峰介绍,植保主要有三种方式:人工拉皮管打药、植保车打药和无人机打药。其中,无人机打药效率最高,大致在250-350亩/天,且人药分离,有效防止了操作人员吸入农药伤害。
“这类新型农机具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正在大力推广。”龚智峰说,购机补贴是国家惠农政策,为合作社和农户购买无人机等新型农机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随着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智农业在嘉定区农村地区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无人机等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龚智峰表示,嘉定区将积极探索数智农业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撰稿:彭晓妍
摄像:蔡陈皓
编辑:袁悦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