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4月14日,晴空万里,暖阳倾洒。绥德县崔家湾镇的广袤田野上,农民或弯腰翻整土地,或仔细挑选种苗,为栽植红薯做准备。

崔家湾镇是绥德县沙地红薯的核心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里的沙地透气性好,昼夜温差适宜,为红薯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崔家湾镇党委书记郑宝红说,“我们今年将继续推进红薯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提升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打造8500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红薯基地,力争使崔家湾镇的红薯产值超过1.2亿元。”


4月14日,农业专家在绥德县崔家湾镇查看红薯苗生长情况。 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摄

绥德的红薯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过去,传统品种产量低、品质不佳,农民辛勤劳作却收益微薄。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种植热情。许多农民不得不放弃种植红薯,转而种植玉米等其他作物。陕西甘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治国回忆起2016年以前的情景感慨良多:“那时候,崔家湾的红薯亩产不足800斤,收购价每斤不到1元,农民付出多回报少。”

为了促进红薯产业发展,刘治国多方奔走,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技术试验,探索出“高剪苗平栽”等8项关键技术。经过10年的科技攻关,当地培育出口感好、抗病性强的“绥薯1号”红薯。该品种口感软硬适中、甜度黏度俱佳,受到群众的认可,并于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薯类品种目录。

解决了品种和种植技术问题后,如何实现红薯增值、薯农增收,成为绥德县面临的新挑战。为此,绥德县大胆创新,探索出“党建+红薯+科技+销售”的产业模式。县里搭建起“绥薯1号”五重防伪溯源系统,消费者动动手指,就能精准掌握红薯的产地信息、生长过程,提升了“绥薯1号”的市场认可度与附加值;线上,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多点开花,扩大了红薯的销售渠道。“绥薯1号”凭借独特品质与创新营销成功“逆袭”,最高单价达每公斤36元,给绥德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绥德县还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了“蒸薯福”等商标,通过品牌化运营进一步提升“绥薯1号”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连续5届的“红薯大王”擂台赛,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盛事,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不仅推动了红薯产业发展,还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

在产品深加工方面,绥德县深挖红薯潜力,研发出红薯茶等高附加值产品,有效延伸产业链条。

2024年,绥德县红薯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8个乡镇1万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年产量达10万吨,年综合收益突破4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研发‘绥薯2号’,建设智慧育苗基地,将年供苗能力提升至1200万株,还计划建设红薯交易市场,构建覆盖榆林南六县的产供销网络。”绥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胜表示,该县将继续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四链融合”,让小红薯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 刘雅娇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