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白第81篇原创笔记

前言

昨天,一位认识10多年的前同事来我家做客。

吃饭时聊起原先同事,他未接话,让我略感诧异。

后来才知道,去年10月,他也离开了那家公司。19年的青春,换来10万不到的补偿金。

我觉得补偿金太少,为他打抱不平,他反而洒脱笑道:

“他们要是想办法让我主动走,我毫无抵抗力。现在既有补偿金,又能领补助,这半年多我过得可舒心了,知足吧。”

我在沉默中得到一丝感悟:

职场上,最稳定的关系,往往就是没有期待的关系。减少对别人的期待,才能让自己不被拿捏,不随便吃别人画的饼,更不会成为理想主义者。

01 期待,很多时候是一种隐形枷锁

心理学中,有一个“心理账户”理论,核心是:

人们会为不同的人际关系贴上“情感价值”标签,并期待对方按照标签兑现承诺。

比如将上级视为导师,期待他主动照顾提携自己;将同事视为战友,期待他能分担自己的压力;将公司视为另一个家,期待能共同度过漫长时光。

但现实是,你的期待很多时候只是一厢情愿,对方根本没有在意过。

那位前同事,精通英、日、韩三种语言,在原公司做了19年的商务翻译。除了核对合同文本等工作,经常需要世界各地出差,不可谓不辛苦。

近些年,很多国外客户都聘请了中文翻译,电脑软件也愈发先进。他早已明白,自己终究已无用武之地。

当HR第一次找他谈岗位调动时,他本想同意。没想到我曾经的主管,现任高级区域经理,站出来为他据理力争;协商补偿金额时,也是他出手相助,才谈妥具体方案。

前同事说:“我2个孩子都在青春期,本来就让我焦头烂额,又遭遇职场变故。刚开始,我真的觉得天都要塌了。

但后来想想,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有时间专注在孩子身上,也让我学会跟一切和解,当我对孩子降低期待后,关系反而越来越好。”

看他如今确实精气神俱佳,由衷为他感到高兴时,我也学了一课: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丢开过度期待这个“隐形枷锁”,你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不会在人际关系中患得患失。

02 没期待的关系,是成年人最高级的默契

我曾提到,我和发小住同一小区,近到什么程度呢?

从我家客厅,能看见他在阳台浇花。如果嗓门够大,甚至可以隔空喊话。

但我们平均每周只见1次面,不是故意保持距离,而是恰到好处的默契。

发小如此,何况同事?

在我看来,成年人在职场就像坐地铁。既能并肩或坐或站,又能到点下车,各自安好。

我的单位前一把手,曾在会议中大发雷霆,原因是有位中层干部没听清楚工作安排,又不当面沟通,过度揣摩他的意图,导致功败垂成。

风雨过后,他语重心长说:

“我给你们高自由度,是因为信任你们的工作能力,不是要你们满足我的个人喜好。

记住,你们不是对我负责,也不只是对结果负责,最关键的,是对你们自己的人生负责。”

几年前,在书中读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

“很多时候,人不是被事物困扰,而是被对事物的看法困扰。”

正如职场,利益一致、目标清晰、权责分明,就是人际关系的最佳润滑剂。放下对关系的过度解读,才能实现最纯粹的竞技。

03 拒绝理想主义的办法:精神断舍离

前几年,家庭装修开始悄然流行侘寂风,很多人称之为:不完美的永恒。

而职场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我觉得与之异曲同工:

不捆绑,不占有,互相欣赏,彼此成就。

这,正需要我们学会精神上的断舍离,对此,我有3点心得。

建立“情感止损点”。

也就是说,明确底线,树立边界感。当别人频繁消耗你,或无休止的试探,忍无可忍时,当断则断,无需纠缠。

专注“难以替代性”。

与其相信虚无缥缈的承诺,不如专注提升个人能力,用专业能力、工作成绩,让自己难以替代,避免“裁员裁到大动脉。”

践行“低欲望社交”。

掌握70%相处法则,留出30%呼吸空间。君子之交淡如水,反而能让关系历久弥新,且经受得起风雨洗礼。

写在最后

作家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写道:

“有时候,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而是你确信的事情,未能如你所愿。”

职场上,当你放下不必要的执念,那些曾让你焦虑的承诺、大饼、理想,都会成为过往云烟。

从此清风拂面,天地自宽。

共勉~

感谢你读到这里,想必我的文字让你有所感触。

欢迎你点个关注,让老白有机会见证你的进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